摘要:在公众对官方的信任感依旧脆弱的情形下,科学家因为其良知与专业性,赢得了空前的公信力。在本次H7N9控防中,以钟南山为首的一批医学专家、科学院院士活跃在“战H7N9”一线,再次发挥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们的存在与介入,增加了公众对H7N9控防的信心。 |
海外网4月11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 4月的中国,乍寒还暖,正是流感高发期。很不幸,今年遭遇了一种对禽类低致病性却对人类高致病性的凶猛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从3月31日大陆官方宣布首例病患死亡后,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有新病例涌现。截止4月8日,大陆共报告24例病例,其中上海11例(5例死亡)、江苏8例、安徽2例、浙江3例(2例死亡)。
从时间点上看,目前尚处于本次禽流感爆发初期,其后一段时间里疑似病例、确诊病例难免会继续增加,各方面首先要对此有客观认知、做好心理准备,切不可一看到病例数字攀升(包括死亡人数)便犹如惊弓之鸟,产生疫情不可控的幻觉。实事求是地说,对比十年前非典(SARS)爆发的非常时期,无论是从政府信息公开、公共卫生反应机制、公众自我保护经验而言,中国这一次的疫情控制都做得够好,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海外舆论的肯定。
更好的消息在于,相对于此前病例不是死亡就是危殆的悲观结局,近日倒有佳音传来:杭州一位重症患者刚从死亡线上被救回来,已能够进食、与家人视频;上海一位4岁患儿结束抗病毒治疗将出院,有望成为首位被治愈的H7N9患者。两位病患与H7N9 贴身“肉搏”所创造的奇迹,印证了生命肌体的顽强,也传递了人类征服病毒的信心,将成为照亮中国人后续抗击H7N9禽流感的曙光。
在总体上肯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的进步,并树立了H7N9病毒绝非不可战胜的信心后,我们更有必要将目光聚焦于H7N9粉墨登场以来中国所祭出的各项防控举措及其所体现的防控思路,放大那些或贬或褒的舆论插曲,剖析、厘清政府机构、科学家共同体、公民在“战H7N9”之中“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从而构筑起更靠谱、实用、符合客观规律的防线。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机构的角色是疫情信息的发布者,抗击疫情的组织者,也是社会资源的协调者。这一次,官方发布H7N9疫情信息(如病例报告、疫情监测、评估病毒传播风险)比较及时、透明,组织的应对举措(如联防联控、停止活禽交易)也堪称高效,但也闹了一些笑话:急于撇清黄浦江死猪与H7N9禽流感无关,引发民众内心疑惑与反感;多个省份的政府指南将喝板蓝根冲剂作为预防手段,一度引发民众中药抢购潮,遭致专业人士的吐糟。如何让信息发布更具科学性,发布自己真实掌握的信息,勇于坦承自己尚不掌握的信息,明确模糊信息发布后可能引发的社会联动效应,是政府依然要修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