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虽然是一种调侃,但调侃背后也透露出寝室关系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和。同处一室的室友来自五湖四海,各方面存在差异也是客观现实,而大家求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学业,这就需要在此共同基础上,求同存异。 |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调研部随机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本次的受访者中,仅有12%的同学对自己的寝室关系表示很满意,28%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近四成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寝室关系不够融洽,近七成的女生对自己寝室的人际关系不太满意,甚至还有1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寝室关系有点紧张或者很紧张。(中国青年报,5月9日)
近期高校出现的几宗“伤害室友”事件,使得原先一直被忽视的高校“寝室关系”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也难怪,人们对于大学的关注,似乎一直停留在课堂的传道授业上,寝室关系似乎无关紧要。几起悲剧的发生,使得人们开始审视大学寝室关系在大学校园以及大学生涯中的作用,并期以改善寝室关系为契机推动高校一些其他问题的解决。这是个积极信号。
鉴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需要住在学校宿舍,寝室俨然成为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人际交往场所。虽说寝室里只有寥寥几个人,但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长大,自然形成了各异的生活习惯、性格特质和价值理念,在一个屋子里度过四年甚至更长的大学生涯,一点儿龃龉冲突都不发生也不现实。既然住在一个屋子,寝室关系就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寝室关系需要共同营造。如何在尊重个人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寝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可以说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学问。
根据调查,影响寝室关系的不外乎以下因素: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性格特质、贫富程度以及不可忽视的学业上的利益考量。不同贫富程度和家庭背景养成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质,文化差异与兴趣的多元化,在心理疏导未到位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与可能存在的现实利益考量杂糅在一起,再加上对龃龉冲突处理方式的不当,小龃龉积累起来可能造成大爆发,从而使寝室关系滑向“险境”。据这次调查,在如何处理与室友冲突方面,4%同学选择直接争执甚至大打出手,16%选择嘲笑讽刺或造谣中伤,32%选择“冷战”,36%会出现争吵但能很快和解,而只有12%会理性分析并主动寻求和解。这些数据都表明对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对寝室关系有重要影响。
自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发生后,人们回忆起自己求学期间的寝室关系时,“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虽然是一种调侃,但调侃背后也透露出寝室关系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和。同处一室的室友来自五湖四海,各方面存在差异也是客观现实,而大家求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学业,这就需要在此共同基础上,求同存异。再者,作为现代公民,在法律法规的大框架下彰显个人性格特质和价值理念很正常,但须知个人权利的施展更应该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权益为限制,寝室关系也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寝室的卫生、作息等生活习惯,要放在全体舍友的观感中通盘考虑,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而非以个人意志为中心,毕竟我们不是独立于社会关系的“绝缘人”。融洽的寝室关系,人人都应是参与者,人人同时必然是受益者。
维护寝室关系离不开寝室,但又不能局限于寝室。营造融洽的寝室关系,更要跳出寝室的“小圈子”,从更宏阔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首先,寝室管理是校园管理的一部分,因此校方对营造和谐寝室关系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如今不少大学宿舍楼都成立了类似“宿舍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在推动宿舍科学管理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而吸收更多入住学生参加寝室管理、扩大学生民主参与,推进更多人性化的温馨服务,于私于公都有益。其次,大学教育要发挥人文涵养功能,应该在“授业”之外,更注重人文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心理问题疏导,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强化教育“树人立人”的本真功能,以人文涵养来融合寝室关系。最后,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寝室关系不融洽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校园“贫富差距”问题,这更需全社会认真审视。(凌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