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8月28日08:31|来源:强国博客|字号:
摘要:虽然说择校问题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政府政策选择的结果,但家长在择校问题上的跟风确是择校现象愈演愈烈的助推器。 |
原标题:破解择校难题的几个主体
每到升学季节,中小学家长最头痛的事情无外乎是给孩子找一个最好的学校,这一原始出发点,加之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必然产生择校以及择校背后的腐败问题。择校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任何试图通过单一举措来破解择校困境,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一、政府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基本主体。择校问题的形成,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看,与政府对教育政策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一直是穷国办大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即使在今天,教育投入占GDP的4%的国际通用标准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又要大力发展教育,政府就不得不采取“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策略,以前连义务教育阶段都要收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和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基本上解决了“有学上”的难题,但“上好学”的问题却又进一步凸显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盘子,在财政投入依然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只能采取允许优质学校额外收费的做法,即将优质学校的招生名额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另外一部分则需缴纳高额费用以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延伸。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择校问题的由来,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在特殊时期对教育政策选择产生的结果,因此,解决择校问题的基本主体必然是政府。所幸,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解决择校难题的条件基本具备。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必须在教育投入的分配上采取“填谷”的方式,通过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即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向薄弱学校倾斜,做大做强薄弱学校,让薄弱学校尽可能快的赶上优质学校,只有在一个区域内基本形成各个学校大差不差的情况,才能实现“择而不择”、“择无可择”、“无需再择”的目的,也才能最终解决择校问题。
二、家长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具体主体。虽然说择校问题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政府政策选择的结果,但家长在择校问题上的跟风确是择校现象愈演愈烈的助推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跟风择校的理论假设,“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入学机会就不会留下遗憾”是家长跟风择校的情感动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是备受人们推崇的一句教育名言,但细究其内容,的确具有很强的空想色彩。如果说对初中的选择能够适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论断的话,那么在初中毕业中考之后,面对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仍然去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的确有自欺和欺人的意思了。若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前推溯到初中甚至是小学,难道就真的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吗?
反过来说,既然大家能够接受高考录取分为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的现实,为什么就不能理性看待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存在差异的现实呢?这实在是令人费解,或许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古训在功利化的当今社会的确蒙垢太厚了吧。至于“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入学机会就不会留下遗憾”的情感动机,简直就是一种披着负责外衣却是最不负责的行为。按照目前家长惯常的逻辑:“我送你进了最好的学校,学不好就不能是我当家长的责任了吧”。实际上,最好的学校绝不等于最合适的学校,你让一个基础平平的学生呆在一群智商拔尖的学生中间,整日承受被忽视、被孤独、被沉默、被孤立的痛苦,还要他时不时的去接受你“为什么人家那么聪明,你就这么笨”的尖刻指责,这样环境下的孩子能成才吗?
其实,我们的家长必须抛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貌似正确的伪命题,更要放弃“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入学机会就不会留下遗憾”这一貌似负责实则愚蠢的做法,给孩子一个最合适的起点,扶着孩子走过一段最合适的学业旅程,或许是更为科学也更为人性的做法。择校之风的解决没有家长这一具体主体的参与是不可能解决的。
三、学校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主体。学校本是一个远离功利喧嚣的育人圣地,但在市场化无孔不入的今天,去奢求学校杜绝一切市场行为也的确有失公允。因此,在财政投入有所不足的情况下,一些优质学校采取择校收费的做法应该是能够理解的。
但学校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角色,不能以追逐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旨趣,在无关生死的情况下,学校必须承担起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一方面,优质学校应该主动建立择校生成长跟踪系统,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本校择校生的成长和学业情况,真实全面的反应择校带来的成长效应。而不是极力宣传一两个择校生考取大学的正面效应,却刻意掩盖绝大部分择校生成为了“沉默的羔羊”这一负面效应。利用不对等的信息、不对称地位进行所谓择校正效应的单方面宣传以谋取更多的收费和利益,绝不应该是学校这一本应坚守良心的场所而做出的拙劣表演。另一方面,薄弱学校也必须努力进取,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更要对学生付出百分百的真心和努力,在一个较低的层面完成一个难度并不低的任务,虽然过程艰辛,但绝非不可能。
须知,很多的优质学校都有一段艰难的创业历程,同情可以接受,但怜悯决不能笑纳,图强才是突围正举,而这也是薄弱学校实现转变的不二途径。如果我们的优质学校能够全面披露择校的成长效应,如果我们的薄弱学校能够奋发有为、迎头赶上,试问,择校还能有市场吗?
(责编:牛宁)
居民装修,加装,节能改造,分户热计量,棉衣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