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8月28日09:28|来源:中国经济网|字号:
摘要:为了申遗,全国各地每年总共要花费大约3亿元资金。遗产的文化价值尽管被捧上天,但最终落脚点却是经济价值。 |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负责人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地每年总共要花费大约3亿元资金。
我国已拥有45项世界遗产,规模排名全球第二。对于一个申遗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这已堪称成绩斐然。不过,还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的新规定,我国要完成这些项目的申报甚至需要上百年。而照现在的开发建设速度,百年之后,一些仍未被列入的遗产还能不能“遗”下来,实在难说。
很明显,在一些地方,遗产的文化价值尽管被捧上天,但最终落脚点却是经济价值。可以说,这些地方正是看到申遗成功后的高回报,才不计成本地高投入。这一思路无疑是把世界遗产视为“提款机”,涌动的是急功近利的躁动。一些地方已经陷入“重开发、轻保护”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严重损害遗产固有的文化精髓,有时连地方苦苦追求的经济利益都难以保证。如果把申遗视为生意,其中必然“潜伏”着风险。
为了加强对世遗的保护,世界遗产名录设立了一个“黑名单”,也就是退出机制——如果哪处世界遗产因保护不力被破坏,那么就很有可能进入“濒危名录”,甚至被除名。这应该引起一些地方的高度重视了。
(责编:浩轩、牛宁)
文锦渡,口岸,跨境,数码产品,旅检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