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8月28日10:03|来源:京华时报|字号:
摘要: 消费者是市场重要的主体,消费者的信心,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信心,这或许也是这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大修的深层意义所在。 |
消费者是市场重要的主体,消费者的信心,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信心,这或许也是这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大修的深层意义所在。
想象一下20年前,买件新衣服得等到过年,电视中的广告也还不是十几分钟就插播一次。也是在20年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实施。20年过去,消费行为可谓地覆天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迎来大修,改动条款将近三分之一。其中虚假广告代言人承担连带责任、遇商家欺诈行为可索3倍赔偿等条款,备受关注。
在消费市场上,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考量还是从信息角度考量,消费者总是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生产经营者总是“财大气粗”,分散的消费者几乎不具可比性。另一方面,“买的不如卖的精”,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料、添加物等,对消费者都是“黑箱”。这样的弱势地位,让消费者的维权行为,总是处于既受气又破财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状态。
这些年来,各种“维权奇招”层出不穷。企业“持续沉默、持续否认”,而消费者却“持续愤怒、持续要求”,最终使用上各种社会资源、舆论资源,来讨个说法。这在客观上也导致维权的成本不断增加。昨天普通人砸个冰箱可能还能登上报纸版面,今天名人砸辆宝马,说不定也才能勉勉强强收获近万转发。这后面,有相关机构的空转问题,也有法律制度的缺位问题。
理论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淘汰那些有损消费者权益的商家。然而,“用脚投票”需要一个过程,说到底这是一个在众多消费者中形成共识的行为。在用脚投票的过程之中,更多消费者可能已经受到不可逆的侵害,而不良商家却赚得盆满钵满。
相比20年前,虽然消费者的权利意识进一步高涨,但这些存在于消费领域的权利侵害行为,却并没有得到更好地遏制。甚至,由于消费市场的扩大、生产技术的变化,消费者的权利保护状况在某些方面还进一步恶化。比如,近年来引起舆论哗然的“毒奶粉”事件、“速生鸡”事件等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正可谓“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责编:浩轩、牛宁)
移动手机卡,买手机,买号,资费优惠,移动动感地带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