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8月30日09:24|来源:工人日报|字号:
摘要:孩子课业负担过重是当下教育之弊。近几年,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均出台减负令,但减负似乎陷入怪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越减学生越累。 |
单纯减负难平衡 李法明 画
近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拟从入学、编班、教学、作业、考试、等级评价等方面破解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其中,小学生不留书面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引发众多议论。
孩子课业负担过重是当下教育之弊。近几年,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减负令,趋势是条款越来越细化,规定越来越严。然而,回顾减负历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减负政令持续推出数十年,却是难见实效。今年教育部拟出台的“减负十条”体现了政府的减负决心,释放出积极信号,回应了社会的关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等颇具眼球效应。然而,此份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后,尽管包含不少“利好”消息,却没有得到多少舆论称赞,反而收到了不少质疑之声,家长怀疑减负实效,学生不以为然。减负似乎陷入怪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越减学生越累,这种困局如何突围?
人们怀疑减负令的实效,其主要原因在于不管减负口号喊得如何响亮,应试教育磐石岿然不动。只要以“考分”为本的传统人才选拔模式不变,中考、高考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主导的评价系统依旧,就很难还孩子快乐童年,搬走压在孩子身上的那座大山。
其次,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练”,小学全面取消书面作业,很有可能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牢靠程度,对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应试教育背景下作业呈现被扭曲的局面,表现为机械式的重复和高强度的练习,缺乏对量和质的科学把握;但另一方面,一刀切地取消作业、练习,是把练习妖魔化,会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毕竟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练习及其负担量,“练习”有益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而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不举行考试,不利于老师进行教学分析,学生、家长心里也没底。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到底符不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多大的科学性,尚且存疑。
此外,减负减出来小学生大量的空白时间,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利用这些时间,“多”出来的时间怎么系统设计,目前看来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和有效的解决之道。反而降低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将教育学生的责任由学校还了一部分给家长,滋生更多教育问题。
不少有识之士分析,中国中小学生的负担之所以无法真正减下来,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机制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要解决这些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用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其路修远。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多元、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逐步进行教育改革,而将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寄托在减负令上,这是减负本身所承担不起的。
仅就减负令本身分析,其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堵”的思路,方法是单纯地做减法,为减负而减负。教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多者之间需要有效沟通、协调互动。而反观多个版本的减负令,往往是单方面扩大或压制其中一方的权利,将复杂的难题做成了简单的减法,“减负”就等于不留作业、缩短在校时间、取消考试吗?现实状况是学校“减负”,家长“头疼”,转而向培训班寻求帮助,结果是学生“增负”。如果只是将减负做成简单的减法,也难怪陷入年年喊减负,学生越来越累的怪圈。
(责编:浩轩)
减负,学生的学习 家长 应试教育 练习 教育评价 头疼 课业负担过重 考分 利好 编班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