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05日09:28|来源:中国网|字号:
摘要:“表哥”事件行将落幕,反腐唯有用制度规束权力,才能让网络反腐走向制度必然,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才能让官员真正不敢贪、不能贪、不易贪。 |
本周网络舆情中涉及“谣言”的新闻依旧占据头条,多个热点新闻登录热点新闻榜首,网民针对“净网行动”表示有限的认可,新闻“"狼牙山五壮士欺压百姓"被警方拘留”成为互动率最高新闻,超过3万条留言与5万次微博转发引发互联网舆论关注。
网民即表示双手欢迎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舆论质疑产生,其核心为谣言的标准问题。本周,安徽砀山县公安局微博道歉,是因为该局此前以造谣为由拘留了一名把一起车祸死亡人数10人说成16人的网友。然而,歉声未落,湖北省武当山公安局30日又将一名把车祸死亡人数3人说成7人的网友拘留。这几乎一样的事由,这边儿刚放那边儿又抓,砀山县警方和武当山警方到底谁在依法行责?
网民在担心真相被谣言蒙蔽的同时,更担心真相也被以谣言的形式掩盖。现在“民谣”被大力遏止的今天,更多的网民开始关注“官谣”的传播,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官谣”怪现象,希望能引起一些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的相关部门重视,从“刘铁男”到“项城田局长”,官方急于辟谣,罔顾事实的现象再次被网民关注。网民集体呼吁打击网络谣言不能“双重标准”,肆意容忍“官谣”更加影响政府公信力。
从舆论上看,民众虽然对“民谣”不齿,但对“官谣”更加深恶痛绝。“官谣”背后若隐若现的公权力展示,不但影响了真相的透明度,也透支了政府公信力。如果“民谣”表现是在对事实的夸张和不切实际的炒作,那么“官谣”则表现为“辟谣”本身即为造谣的过程,并伴随公权力的恐吓。打击谣言行为的过程必须双管齐下,打击“民谣”“官谣”一个都不能少。
官员为何经不起网络监督
在本周“李某某轮奸案”与“"表哥"杨达才受审”成为热度最高的网络新闻是新浪新闻。“"表哥"杨达才8月30日公开受审”话题位并列热度排行榜第一,受审当日至少15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2万条网友评论。网民针对“表哥”话题探讨热度进入上行区间,坊间争议不乏有为“表哥”叫屈的。
去年8月26日,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的一张新闻图片,让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一夜之间成为名人。不合时宜的“微笑”继而引发“名表门”,网友人肉搜索后发现杨达才竟然有一大堆名表,“表哥”事件风向急转,一时间为“表哥”鉴表成为舆论热点。本周庭审细节中,针对庭审照片,网友@都市小马哥感叹:此人运气也够差的,天生一副笑脸。同样,也有网民感叹他如果不笑,也不会被挖出来了,我们的反贪制度应该好好改改,没有效果。
与网民纠结“表哥”微笑的庭审照片不同,媒体集体把目光聚焦到了官员的网络监督监督。网络监督和反腐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信息不准确,见风就是雨,夸大渲染,容易被操纵”还隐藏着很多侵权的问题,比如侵犯官员隐私和制造网络暴力。可更大的问题是很多官员根本经不起网络举报和曝光后的监督,总能在顺藤摸瓜中被查出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网友们也许真是误读了杨达才的笑容,经得起网络监督的才是好官。“表哥”事件背后最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为什么现在一些地方官员禁不起网络监督,“一查就倒”是网络反腐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正是这样的现实成效也反向刺激网络反腐走向纵深。“表哥”事件行将落幕,反腐唯有用制度规束权力,才能让网络反腐走向制度必然,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才能让官员真正不敢贪、不能贪、不易贪。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
(责编:张婷)
谣言,民谣 表哥 官谣 谣言 微笑 网民 双重标准 刘铁男 网络舆情 庭审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