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06日09:08|来源:中国青年报|字号:
摘要:今年上半年,陕西省环保部门共开出渭河流域水污染“生态罚单”1.4亿元,渭河干流沿线的宝鸡、西安等多地,受到了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生态处罚”。 |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环保部门共开出渭河流域水污染“生态罚单”1.4亿元,渭河干流沿线的宝鸡、西安等多地,受到了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生态处罚”。(《法制日报》9月5日)
“生态处罚”的依据,是2009年施行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其中第四十条规定: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制度。当月断面水质指标值超过控制指标的,由上游设区的市给予下游设区的市相应的水污染补偿资金。这在当时,不仅被看作该《办法》的一大亮点,而且被认为是地方法规开创性和试验性的新规。
如今,这些水质超标的地方挨罚了,可谓说到做到,本身值得肯定。众所周知,要让环保不被视为儿戏,对污染企业高额罚款是有效的治理手段之一;但是,当罚款的对象变成了地方政府,这个手段是否依然合适并且有效,就值得商榷了。核心的问题是:这1.4亿元“生态罚单”的钱该由谁来出?
从相关规定和媒体报道来看,是受罚的地方政府来出这笔钱,然后上缴到省财政,由其统一安排使用,整个过程,等于是一个反方向的转移支付。“生态罚单”让钱从地方财政的口袋转移到了省财政的口袋,挨罚的当然是地方政府,但真正埋单的却是当地纳税人。那么,用纳税人的钱来给地方政府部门的失职埋单,是否合适?
本来,这些地方的纳税人就是渭河污染超标的直接受害者,现在,他们受损的利益不仅得不到补偿,还要额外付出一笔生态罚金,似乎渭河污染超标都是他们的错,这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三公消费”泛滥成灾,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花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那么,罚公家的钱,是否也是“不罚白不罚,罚了也白罚”呢?相关责任官员,对这笔不用自己掏钱的生态罚金,会有痛感吗?相比污染换来的GDP政绩,反正是由纳税人支付的罚金,是否微不足道?
就在前几天,因为在2012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中,中石油、中石化连续两年未能完成减排任务,环保部决定对中石油、中石化炼化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行环评限批。除油品升级和节能减排项目外,“两桶油”其他炼化项目将被环保部门拒之门外。且不说这个“惩罚”是否有点过于温柔,因为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其实不妨开出天价“生态罚单”。但是,环评限批对地方政府而言,却要远比“罚纳税人钱”更有痛感,因为环评通不过项目上不了,官员的GDP政绩就会有问题。
《事故共和国》是一本介绍美国治理工业事故历程的书,其中的经验被浓缩于这样一句话:防止铁路事故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公司董事,捆绑在每辆火车的车头处。后来,我们治理矿难频发就用了这个办法,规定“煤矿和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现在,我们治理河流污染,还应该用这个办法,必须让责任官员首先产生痛感——痛在纳税人身上的“生态罚单”注定没有用,必须将污染治理责任到人,将具体的责任官员“绑在火车头上”,并严肃追问其失职之责。(舒圣祥)
(责编:张婷)
生态,罚单,办法,生态罚单,罚金,环评,水污染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