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07日09:04|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在大多数人成长的年代里,鲁迅先生被一边倒地追捧,我们从小就知道,毛主席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我们从小就听说,在白色恐怖的大环境下,鲁迅先生以一支笔对抗敌人的千军万马。 |
在大多数人成长的年代里,鲁迅先生被一边倒地追捧,我们从小就知道,毛主席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我们从小就听说,在白色恐怖的大环境下,鲁迅先生以一支笔对抗敌人的千军万马。
那些带有文学色彩的故事让鲁迅先生的文章身价倍增,语文课本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刘和珍君》、《孔乙己》、《阿Q正传》更是被奉若神明。尽管与鲁迅先生同时代的文学巨匠有很多,但先生以文笔犀利、用词隐晦而著称。每读到鲁迅,近乎抠字眼的学习,有时让语文老师也摸不到头脑,解释不清楚玄机。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也并没有太多的反对之声。事实上,不仅仅是鲁迅,大多数文章的学习都会与到这样的境况,古诗词要字斟句酌,阅读理解要使劲分析作者有的没的深意。语文学习陷入了应试的怪圈,它将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禁锢在了标准答案里,让语文学习失去了应有的乐趣。
近些年,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文章被一删再删,原因是隐晦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阅读。鲁迅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躺枪”只是语文教育一种自我反思的结果,但是语文教育的进步,不是少一两篇鲁迅就能做到的。笔者认为,把鲁迅请下神坛是有必要的,但将他至于泥淖之中亦是不妥。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集《呐喊》,笔者有一段话记得真切,鲁迅与钱玄同探讨新文化运动,说道:呐喊的力量在于唤醒沉睡的人一同打破铁屋,让所有的人都得救,而这才是最终的胜利。一如语文教育改革,没有呐喊不行,但是只有呐喊还远远不够,有了对语文教育的反思固然是好,但删掉几篇文章并不是正途。
需要改变的不是鲁迅文章的多少,而是教育的方法。语文的学习就该博览群书、领悟各家之所长。读不懂鲁迅不要紧,懂得他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了怎样的文章,通过他的笔看到当时的社会就够了。译不通古文不要紧,领悟其精髓、感受其美妙亦是足。
但这些,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只是痴人说梦而已。说到底,该“中枪”的不是鲁迅,而是语文教育。 (鲁丁晨 投稿)
(责编:宋胜男)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