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09日02:50|来源:山西晚报|字号:
摘要:“大黄鸭”可以有,但不该这么多。这种消费上的跟风主义,根源在于文化上的跟风主义,同样体现出创新精神的贫瘠。 |
大黄鸭在园博园首秀时,多名游客发现,北京大黄鸭鸭嘴与此前在香港展出的有些不一样。看到这一新闻,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如果说宽嘴变成尖嘴,是一种低级错误,那么“举国尽是大黄鸭”,何尝不是一种低级流行?这只“大黄鸭”,到底有什么看点,何至于这么风行?
这只大黄鸭,也就是“大”了一点。据说设计者霍夫曼的大黄鸭,灵感就来自“中国制造”:上万黄色充气橡皮鸭,从中国运往美国的货轮上滑落漂浮于海面。不能否认,从“小黄鸭”到“大黄鸭”,霍夫曼有自己的东西。但这样的创新,恐怕也没有那么高的含金量,也担不起那么多的追捧。这只“大黄鸭”这么流行,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吗?
“大黄鸭”在中国这么流行,以这种方式流行,恐怕连霍夫曼本人都想不到。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没有多少审美价值,且其缩微版本早就出现、大量出现,竟然还能在商家那里“集万千宠爱”,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据称,在正版大黄鸭在园博园露面之前,已有两只山寨大黄鸭来到了北京。山寨大黄鸭是一种跟风,正版大黄鸭何尝不是一种跟风?不客气地讲,这是一种消费跟风主义,也是一种消费低智主义。这种创新匮乏,恐怕也成了国际笑话。
“大黄鸭”有人喜欢,但没那么多人喜欢,也没那么喜欢。“大黄鸭”可以有,但不该这么多。这种消费上的跟风主义,根源在于文化上的跟风主义,同样体现出创新精神的贫瘠。
(责编:张婷)
大黄鸭,大黄鸭,园博园,游客,不能,鸭鸭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