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17日11:40|来源:青年时报|字号:
有没有“生死状”,学校当承担责任还得照样承担,一张“生死状”起不了“免责牌”的作用 日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5000多名新生完成报到,他们踏入校园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校方签订《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协议书明确:“学生本人对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生命的真谛所在。对于生命应当保有基本的敬畏,才能避免自杀和自伤事件的发生;更何况,学生的心智尚不健全,尤其需要教育者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治隐患防事故,给予每个学生“免受伤害的恐惧”。
自杀免责的前提是什么?是学校已经尽到了应有的责任。教育部发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其中的第四条便是“学生自杀、自伤”。按说,有了法规上的规定,学校要求学生签订“自杀免责书”似乎有其法理性。不过,从责任和人性的角度来说,问题却并非如此简单。
自杀免责的认定,不是靠一纸责任书就能完成。能否免责,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已经履行了相应的责任,行为上无不当之处,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个认定需要司法部门在调查之后才能确定,而不是靠学校与学生的一纸免责书。相反的是,如果一纸免责书可以让学校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那么其就会存侥幸之心,反倒会放松自己的责任要求,更多的强调了学生自身的责任,并导致学生自杀案件高发。因为,自杀免责书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另一端。
一个常识是,学生只要在学校内发生一切安全事故,学校都应当承担必要的责任。因为学校是学生的保护机构,强签“生死状”其实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推责算计。然而,“自杀免责书”之类的责任转移,并非一校之举,早在2010年,山东建筑大学与学生签订的《山东建筑大学教育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就有同样的规定。自然,在其他行业和领域,“生死状”也不乏其例。比如不久前,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法院楼内电梯前贴出“生死状”:“凡因乘坐电梯所发生的任何后果,我院概不负责。”引来很多网友的关注。而一些企业也将此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如河南汤阴县瓦岗肉联厂要求职工在一份合同上签字,合同上写着:“厂区因生产需要储存易燃易爆原料,如果发生爆炸造成职工伤亡,厂方概不承担责任。”
尽了职责并不代表没有责任,考量尽责的好坏,按照通常的说法,“不看过程看结果”。事实上,校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并不在于基础约定,也不在于安保条件,而在于人性的管理和对学生心理的关怀。马加爵杀人案就是一例。很明显,有没有“生死状”,学校当承担责任还得照样承担,一张“生死状”起不了“免责牌”的作用。
所以,与其强签“生死状”逃避责任,不如扎实做好工作未雨绸缪,这才是学校应有的态度和作风。
(责编:邹雅婷)
生死状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