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南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26日02:49|来源:京华时报|字号:
一纸死刑判决在肉体上清除了某个暴力犯罪的主体,但却无法从根源上探寻犯罪的社会原因,并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因此,不能终止我们对极端暴力犯罪根源的追问。
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兴摔死女童案一审宣判,北京市一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主犯韩磊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意料之中的死刑判决,在给受害人家属带去一点点慰藉之后,留给大众的却是更多的痛楚与无奈。
现代社会,死刑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对极端恶劣的犯罪分子判处死刑,最直接的功能仍在于对同态复仇的心理慰藉,它让受害人及其亲属得到一时的精神补偿,但暴力犯罪所撕裂的伤痕却并未得到有效的医治,甚至因为犯罪造成的物质上的损失有时都难以弥补。从死刑的局限性来看,摔童案的死刑判决,虽然与舆论的期待相吻合,也满足了受害人的心理诉求,但因此造成的社会裂痕,却无法在司法裁判中得到修复。
如果把犯罪现象当做是对正常社会关系的破坏,那么对犯罪的司法追究有时并不能完成对犯罪后果的救赎,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造成另一种社会创伤。摔童案中,单纯的司法评判只会考虑被告人是否意识清醒,主观上是否知道所摔的是孩子;至于被告人为何如此泯灭人性地暴力行凶,法院在判决中所形容的四个“极”字的犯罪恶性从何而来,这样的社会暴戾之气又该如何消解,法官无能为力作出回答。一纸死刑判决在肉体上清除了某个暴力犯罪的主体,却无法从根源上探寻此类暴力犯罪的社会原因,并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
所以说,即便各方都对摔童案的判决结果表示认同,也不能终止我们对极端暴力犯罪根源的追问。而剖析每一桩悲案的发生逻辑,表面上都有犯罪个体的心理因素,但更深层面则反射出我们所赖以生活的这个社会,缺乏对类似犯罪个体充分的关注和包容,缺乏对个体极端暴力心理的疏导和矫治。客观上分析,每个正常的社会都存在一定量不正常的人,他们构成了社会所应当特别帮扶的对象,如果不能及时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将他们引导到正常的生活轨道,这些人便很容易成为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一些“病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救治,那些原本不具有多少犯罪倾向的人就可能滑向暴力犯罪的深渊。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一个向往社会安定的人,都是社会本身;我们对待身边人尤其是那些“看不顺眼”的人的态度,就构成了一种看不见的社会机制;而我们从暴力犯罪中所遭受到的伤害,也都最终与我们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息息相关。
(责编:张婷)
摔童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