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2013年10月23日07:37|来源:海外网|字号:
时下,因了有了自人类创世以来从未有过的“自媒体”的诞生———微博,各种自主性的意见便甚嚣尘上、不一而足了。不可谓不是一种时代的巨大进步。多少年来,被公共媒体所垄断的话语权终于因了它的应运而生而走向了存在性危机,“人人皆可评说”从此有了一个发言的“舆论场域”。在这样一种“舆情汹汹”的情势之下,多元的歧见亦纷至沓来,与此同时,裹挟而来的是“立场”的纷争与歧义,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此“歧义”故然是好事,毕竟多元比单一的言论一统要更容易让人进入个人性的自主的判定与选择,它昂然地击碎了曾经以往的“一统天下”话语垄断。
但我们同时亦可见出,由于“立场”的存在性歧义,和它自身所必定包涵的对“异质”之歧义的排斥与反对,从而划分出了不同的思想阵营,它们大致可以笼而统之的概括为“左派”与“右派”。在这里,由于敏感之原因我们可以暂且地不将两派之观点做出一个必要的概念分析,此一分析亦非笔者所欲论辩的要义所在,我要说的是立场之划分,为何会因此牵涉到了一个极为反常的现象:即彼此站队,以立场的向度而判定“敌我双方”,亦因此有了闹剧般的可笑现象———某个人因了其是另一阵营的著名人物,当与对立派别的一著名人物合影时,此一对立人物却因了这一“合影”,而在他的阵营中引起了哗然,亦因了这一“合影”,他的立场因此而变得可疑了起来,且被同道中人所排斥。
一张合影与一人的立场是否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转变”关系?这其中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这本来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就像某人不但与他的死敌当着全世界的面拍下了他们的那张著名合影,且此人还振臂高呼:“X委员长万岁”,但并不足以证明他们之间已然握手言和,从此在思想与观念上殊途同归了。事后的事实亦证明了这只不过是一次策略性的政治礼节而已,与立场的改变与关系的逆转毫无关系。
在今天这个以“立场”来区分远近亲疏的思想氛围之下,随之而来是相同观点人群的“圈子化”。由于对立的双方难以听取甚而也懒得与对立的一方沟通与交流,以致形成视若仇敌甚而不共戴天之趋向,这一趋向反过来更加深了圈子化的严重性、
圈子核心所在,故然是立场所在的明证,惟属于同一思想者方可成为某圈子之一员,且由于此一圈子之形成已然有观点的趋同在先,它也就必然地成为对立一方的排斥物。其实本来对立者的双方各有其立场与歧见乃属正常,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很难想象人们的观点必须趋同归一,每个人都是其所属的一个他所亲在的利益的组合体,由于社会是分层、等级性的,以致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之间的歧义与意见冲突,这很正常,所以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利益冲突的对话与沟通。沟通的可能性存在于无论对立的双方持有何种立场,他们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共同利益,这一共同利益便是他们可以在某一个思想与利益的基点上达成相对共识的可能性,即使双方各持已见,亦没有必要闹得各个怒目而视、拔刀相见。
我对圈子化倾向向来不屑,我甚至怀疑那些以站队为先导的圈子是否真的相信他所持有的那些“观念”与立场,在其中,我所能见到的常常是对真理、真知的一知半解,只是听说了一个“大概齐”的思想,或者抱有某种不可告人的投机的心理而投身到了某一圈子中,且以“猜忌”的方式污名化对立的一方,以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立场”。此一立场经一再地自我强化之后就必然造成对立双方的势不两立。因为立场的坚定与否当以对另一对立方的排斥程度而自我界定,当这一“立场态度”走向极端之后,便已然不再能够倾听对方之意见了,这其中,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即持有立场的一方因了其理论自洽的程度不够,而只能倚靠站队的方式来坚定自己,来给予自己以信心与力量。
我们究竟对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人生及人性了解多少呢?我们的“问题意识”究竟是基于我们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而来,还是仅仅因了一个粗浅的印象与一知关解的观念而来?窃以为,在今天的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不以“立场”的方式昭示于人,保持独立见识与立场的人。与任何圈子均须保持必要的距离不仅仅是句自我劝告,而且是让我们能以一种不先设定立场的方式来对时代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惟如此,我们方可称之为是一名独立思想的思考者。同时我们还须明白,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存有缺陷的,这是因了我们看取世界的方式并非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我们只能基于我们自身天然的局限性,而对这个世界发出我们独有的声音,但这个声音与圈子无关,它只与我们自身的思考有关,因此这才构成了我们存在于世的“这一个”。
(注:本文转载自“王斌--新浪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编:牛宁)
立场 歧义 观念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