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2013年11月19日10:44|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字号:
京沪高铁在修建过程中,为避让明皇陵,多花了2.3亿元,多建了近6公里的桥梁,多挖了285米隧道。日前,京沪高铁徐州至上海段总设计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简称铁四院)王玉泽总工程师,在华中科技大学ICOMOS—Wuhan“工程·文化·景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开披露了这组数据。(11月18日《长江日报》)
抛开这一“避让”行为最终获得的令人称道的文物保护结果,此前的相关建设规划却值得置疑。如果说一些古迹、遗址或文物,深埋于地下,规划设计者无从察觉,这就属于规划的“不可测”因素,并不属于工程规划本身欠科学合理的原因。而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凤阳城西南约7公里处的明皇陵,为南北向长方形,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壮观的皇陵建筑群,且早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说规划者不知道路经过“文物”所在地,那才是真正的“睁眼瞎”。明知高铁规划途径线路有重量级文物保护单位,且依然“我行我素”、以野蛮的乃至毫不考虑文物现实的“规划线路”照常规划,这本身就是一种规划“失当”乃至规划“失误”的表现。更何况,当地明皇陵在国内颇有知名度也是明晃晃在地上“明摆着”的,规划者为何视而不见?
一项工程的规划科学妥当与否,直接关系建筑成本。反之,规划失当、失误导致“修改”规划,当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退一步说,如果不是此前的规划出现了重大问题,事前考虑到高铁建设路线的文物保护问题,又何来来后的当地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的“修正”?又何来的为此多跨越河流和水库,施工桥梁长度增加5931米,隧道增加285米,主要工程费增加约2.3亿元的“额外开支”?所以,这样的文物保护根本就不是什么政绩!更不能算做什么引以为豪的文物保护做法。事件披露之后,一些评论竟认为“京沪高铁为保护文物绕道彰显中国铁路文明意识”,让人为“中国铁路的人文意识叫好不迭!”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事后,虽然不得不承认相关文物得到了保护,但事后的“保护”不过是一种差一点成为“千古罪人”、差一点酿成大祸的“补救”,何谈功绩?更遑论以此掩盖住“拙劣的”、乃至无视文物保护而带有野蛮性质的“规划”了。
因为后续建设者的“清醒”,最终让明皇陵避免毁于一旦,在公众和文物保护者眼中应成为深刻教训而不是什么经验。近年来,因规划失当、规划失误和规划者的盲目、愚蠢,给国内文物造成了多少损失?实在不容卒睹。一些地方城市,规划成为“首长规划”、“拍脑袋”规划,沦为维系官员政绩的“规划”,自然就多了一番充满血腥的“强拆”、多了这些令人痛心的文物破坏。
侥幸“挽救”了明皇陵,不代表面临同样命运的古代文物会得到同样的妥善保护。地方政绩思维不除,一些决策者的畸形权力意志不改,规划中呈现出来的类似“低级错误”就不可能避免。回窥这一事件,当地明皇陵占地面积不菲,地面建筑复杂,规划者竟然能够无视,前期的勘查勘测何在?我国《城乡规划法》和《文物保护法》涉及的文物保护,又是如何被规划者明目张胆绕开的?“侥幸”留存下来的“明皇陵”,以及因避让导致的2.3亿元“保护费”,其实,更多的折射出国内规划的软肋。
(责编:宋胜男)
明皇陵,避让,臭脚,文物,修正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