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2013年11月28日00:03|来源:红网|字号: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31个省(区、市)前三季度GDP数据。和以往一样,各个省份公布的GDP数据总和,依然大幅度超过国家公布的数据。缘何再次出现“数据打架”现象,且逐年递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地方数据注水是最主要的原因。(11月27日《新京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GDP为386762亿元。而31个省份前三季度的GDP总和为439533.07亿元,超过全国总量52771.07亿元。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年,统计工作中的弄虚作假,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有媒体表示,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仅呈现出“1+1>2”的局面,而且有递增的趋势。
我国《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和统计制度提供的统计资料,不得自行修改”;“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由此可知,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为什么偏偏有人敢屡屡以身试法呢?
一是与干部的政绩考核体制有关。目前我们考核干部往往是以数字论英雄,这种导向无形中鼓励了一些人“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同时,下属地方多出数字、多出政绩对上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上级即使知道报上来的数字有水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授意、指示虚报统计数据,直接篡改基层上报的统计数据。有“一副对联”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上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二是惩罚缺少刚性。和其他造假手段相比,数字造假违法成本低廉,对“数字谎言”的惩罚往往比较温和,一般无非是整改或内部通报。曾有人大代表尖锐地指出:《统计法》简直不叫法,是“水法”’、“豆腐法”。说统计法很“水”,是指在惩罚上规定得太有“弹性”、缺少刚性。比如,《统计法》规定:“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统计违法,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时至今日,鲜有官员因为数字造假而被处置的。而与此同时,一旦造假数字被顺利通过,获得的利益却异常可观。
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虚假数字的泛滥,地方统计数据与国家公布年年“打架”。而且,数字“注水”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城市登记失业率、人口与计划生育、就业率、农民工工资清欠率、排污达标率等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数字注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01年至2003年,全国立案查处统计违法案件5.92万件,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超过半数。在不少地方,“层层作假,级级糊弄,按需捏数,皆大欢喜”已成为“通行做法”、不公开的事实。
统计数字,是衡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因此它必须是真实的。统计数字“注水”败坏了党风,影响了民风,严重的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绝不能等闲视之。改变这一现象,不仅要用重典,依法追究虚报数字的干部,包括追究上级对下一级所报数字的失察责任。更要改变干部考核重指标轻实绩、重数字轻质量的传统方法,建立一套综合性政绩考核制度,包括经济、文化、环境、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选拔任用干部不但要看到短期显现出的数字政绩,也看较长时期后才能显现效果的非数字政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地方和国家“数据打架”的现象。
(责编:宋胜男)
打架,统计法,政绩考核,GDP,数据打架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