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02日08:56|来源:海外网|字号:
虽然防空识别区不等于领空,但客观上具有“势力范围”的特点。有论者指出,这是中国海军冲破第一岛链的一个战略性举措。但其实更是反制性的行动。如中方的空识区与日方重叠,这是破解日方封锁的一招。 中国军力开始“外向”的过程必然意味着对现有地缘结构的改变,引起反弹是正常之事。但若可通过更稳妥的行事步骤和表述来减小刺激,或至少将受到刺激的国家数量降低,则可将相关行动的“性价比”提升。这恰恰是外交智慧之所在。此次动作被“群起而攻”,恐怕仍需相关部门重新思考类似行动的具体实施,比如对闯入飞机不加区分是否有欠考虑、行动之前是否应当同某些关系较好国家事先沟通等问题。当然,此间不排除韩国、澳大利亚两国是出于对美关系的考虑才作出反应。
中方防空识别区接连被闯入,引发民众些许失望情绪,甚至冲动者发出“应击落闯入战机”的不冷静言论。相关部门作出“识别区非禁飞区”等回应便是为了平息国内舆论反弹。如果说中国军方“经营”识别区是学习的过程,对中国公众同样如此。识别区非禁飞区,更非领空。断断不能抱过去那种“守土思维”去思考识别区问题,也大可不必每遇“闯入”便如针扎般作出激烈反应。
中国军力外向发展,这是一个伸张力量的过程,更是一个以宽广胸怀展示自身从而求得世界理解和接受的过程。若动辄纠结于小问题作出偏激反应,则受累的将是顺利融入国际社会并取得应有地位的战略目标。中方须遵循以最小代价让新秩序获各方承认的原则稳妥行事,采取一切手段降低冲击,为自己在国际舞台的进取“减震”。其他国家大可不必抱着中国的进取就一定意味着本方所失的零和思维。在这个各国军政目标大多服务于经贸活动的时代,互通有无、携手共创的国际交流方式早已取代了封闭与对抗的冷战式国家关系。如此,各国大可理智看待中国军力进取,甚至在军事上与中国达成合作。
本文写就之际传来消息,美国政府建议民航飞机遵守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规定。这想必是国际社会正面回应的开始。
![]() |
(责编:牛宁)
中方,中国防空,地缘结构,防空识别区,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