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02日10:58|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让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什么送礼却越演越烈?农村那些不是以行贿、巴结上级为目的的送礼,为什么成本也越来越高? |
海外网北京12月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发表文章《婚礼 葬礼 电冰箱》称,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农村传统的人情送礼习俗并未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全文摘要如下:
中国贵州省某村农妇王薇(译音)近期有一周的日子不太好过。用通俗的话说,她在几天内“连中四弹”——两颗“红色炸弹”和两颗“白色炸弹”。
王薇所属的村子那一周共有两场婚礼,两场葬礼,王薇得付出的礼金和帛金合计要人民币350元,相当于她一个月的收入。这些钱原本足够给家里买个热水器,或再凑点钱搞个电冰箱,但这会儿热水器和电冰箱都甭想了,得先应付“炸弹”。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报道,用上述这个小故事,来说明农村送礼习俗给贫困家庭造成的大问题。报道巧妙模仿好莱坞浪漫喜剧《妳是我今生的新娘》(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为题,叫做《两次婚礼、两次葬礼,没有电冰箱》,乍看时不禁莞尔,深思后渗出苦涩。
现实却往往不是浪漫喜剧。针对亲朋友好、上司同事结婚生子或孩子满月时的“人情债”、“面皮债”,不少中国城市人近年已叫苦连天。今年十一黄金周后,就有媒体戏谑形容“红色炸弹”满天飞,据报道某市一市民7天送掉两个月工资,还有网民上晒请柬,看谁比谁更“悲壮”。
但大众媒体常常忽略的是,农村居民承受的人情压力较之城市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太多的“红色炸弹”让城市人一个黄金周都闷闷不乐;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送礼压力还直接影响他们的食品消费,并加剧农村的贫困差距。
前述《经济学人》杂志引述美国耶鲁大学学者针对贵州三个农村的研究,发现2005年到2009年,当地农民年均收入增长10%,送礼成本年均增长18%到45%,换言之礼金占农民收入的比例增长,食品消费的占比下滑。贫穷产妇为送礼,不得不减少食品消费,并影响到了健康,这种送礼文化显然已经变形。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显示,教育、送礼和医疗负担已成为压在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在亲朋友好婚丧嫁娶之际馈赠金钱礼物,这种习俗由来已久。人类学家阎云翔针对黑龙江下岬村的著名研究就发现,早在1990年代,当地一半以上的家庭将年收入的20%用在送礼上。
不参与“礼尚往来”会被认为“不懂人情”而被孤立,反之则有望得到“回礼”等满足,延续千年的送礼文化以这样的惩罚与奖励机制来强化传统人伦关系,这些都没什么新鲜。让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什么送礼却越演越烈?农村那些不是以行贿、巴结上级为目的的送礼,为什么成本也越来越高?
我向大陆的朋友询问,她反应强烈地说:“现在真是很厉害!我父亲每个月至少要收到两次乡下来的“红色炸弹”!什么远远房的谁谁谁的孙子满月、盖个房、做生日,都收到“炸弹”!”
至于礼金成本日增的原因,她给我回答是,收入差距扩大造成了送礼成本增加。
“我一个叔叔发了财,可以给得更多,但是我爸爸和他是同辈,不能给得比他少,所以我们家需要给的礼金也就更多。”
如果朋友提供的确实是答案,则可见多年的对外开放并没有使送礼习俗式微,反之,礼物经济的消极面比温暖、关爱等积极因素更顽强地显露出来。市场经济没有增加每个人的自由度,还加重了原有人伦格局施加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负担,社会也更不平等。
也许,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里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又或许,在人际关系以外,中国人能从国家、社会得到的精神与物质保障太少,以致于人们不敢放弃经营由亲朋戚友组成的小圈子。这才是送礼文化虽然已变形,纵使维护费不菲,却依然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韩咏红)
(责编:邹雅婷)
农村,人情,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