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12日14:42|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权力中心转移是否成立沙祖康(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当今国际格局总体上并没有什么新变化。放眼世界,多极化在继续发展,美国在政治、军事、影响力等方面远超中国。不过,美国并不是世界权力的中心,因为根本
权力中心转移是否成立
沙祖康(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当今国际格局总体上并没有什么新变化。放眼世界,多极化在继续发展,美国在政治、军事、影响力等方面远超中国。
不过,美国并不是世界权力的中心,因为根本不存在中心。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各自领导自己的军事集团,它们谁都不能被称作中心。苏联解体后,美国也不是中心,只能说它相对于其他大国或者国家集团有较强或者最大的影响力。
中国也成不了中心,也没必要当这个中心。中国给自己定位为发展中国家,因为我们心里有数,所以中美之间不存在权力中心转移的问题。中国现在不是中心,未来多年后也不会是,但中国的发展不可阻挡。
曲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权力中心的转移”这个命题在理论上成立,但远没有成为中美之间的现实。之所以理论上成立,是因为国际权力是一种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调动自己的各种资源,迫使别国按自己意志行事的影响力。由于国家实力是动态的,因此影响力随时都在变化。
但在现实中,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主要指标来看,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相当大,因此权力中心转移离现实还非常遥远。为什么美国人会出现这个命题?这既是美国人居安思危的文化特性的反映,也是美国人既得利益者心态的反映。现实情况是,生活条件越好的群体,安全感可能会越差,因为他们害怕被人后来居上,担心失去既得利益,这就是美国人的心态。他们提出权力中心转移理论,目的是动员国际社会的舆论和资源,防止新兴大国的挑战。中国人没有必要来附和这种中美之间权力中心转移的命题。
程恩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20世纪以来的权力中心是有所变动的。二战之前,权力主要集中在欧洲强国;二战后到苏联解体前,权力中心主要在美国和苏联;苏联解体后一直到现在是一霸数强。现在的权力第一中心在美国,它实行单边主义、新帝国主义政策,令整个世界局势很不稳定。未来,全球应构建联合国主导型的权力治理,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在联合国增加发展中国家名额和表决权。关键是要公正地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军事自卫化和生态良性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人民幸福的世界人民之梦。
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历史上有几次比较大的权力转移,下一次会不会就在我们这一代?这个转移不能把我们的力量转小了,要转大。另外,不能损害他国合法权益,否则我们很可能会付出很大的成本也未必成功。但是我们的合法权益不是通过请求别人来得到保障,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如果达到别国对我们相对友善、不欺负我们,我们也不欺负别人的状态,那么这种权力转移是比较好的。
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除了权力转移,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权力分散,就是权力从国家向非国家行为体,从政府向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跨国公司甚至个人转移。比如斯诺登,对2013年的国际格局来说,他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行为体。如果说权力转移加速多极世界的到来,那么权力分散则使得世界不仅是多极的,也是多元的。这正是我们理解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的根本之所在。
美国是在遏制中国吗
曲星:中国人说到“遏制”的时候,往往作为一个普通名词来使用,即“限制、阻碍”。但“遏制”对应的英文词是“containment”,在西方人听来就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有特定的含义。他们一听到这个词,马上就会想到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凯南的“8000字电报”,想起冷战中北约与华约军事集团的对抗、美国对苏东集团贸易的全面禁运、人员往来的严格限制。而当时的美苏关系与今天的中美关系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从普通名词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而西方则从专有名词的意义上来理解,就会造成很大的误解,对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无益。当然,中美之间确实有很多的分歧,美国对中国的发展心态也确实非常复杂,美国确实也全力想把中国的发展纳入西方所设定的轨道,所以用“制约”比“遏制”能够更贴切地反映美国对中国的心态。
![]() |
(责编:牛宁)
中国的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 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