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20日06:39|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涨价纵有千万个理由,也不应迷信涨价就能包治百病;涨价即便能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也难以缓解高峰时段的拥挤。 |
北京市交通委日前宣布,将制定高峰时段地铁票价差别化方案,通过价格杠杆分散客流压力。目前有四个涨价方案都在考虑之中,包括“仅高峰期涨价”、“普遍调价”、“按里程分段计价”以及“有涨有降”等方案。
对很多依赖地铁出行的人们而言,这不啻于晴天霹雳。然而,当理性思考冷却激愤情绪,就会发现,涨价确实有其理由。单从价格而论,如今北京地铁全路网2元的单一票价,不仅低于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更是低于14年前的北京地铁票价。再从乘客结构观察,高峰时段的上班族的地铁出行比例仅为61.7%,乘客一次出行乘坐距离在6—14公里的比例却占35.9%,地铁过多承担了短距离的出行,造成了公共交通使用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众所周知,北京地铁价格长期维持2元的低价格,背后实际上是政府补贴的支撑。每张2元通票背后,都有近2元的补贴;2011年,北京市公交财政补贴总额在156.9亿元左右,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175亿元。2013年,财政补贴预计在180亿元以上。水涨船高的财政补贴,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让财政支出“压力山大”。
然而,涨价纵有千万个理由,也不应迷信涨价就能“包治百病”;涨价即便能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也难以缓解高峰时段的拥挤。封闭的空间内人头攒动,人与人之间摩肩接踵,空气闭塞而令人窒息,行走就是跟着前面的人亦步亦趋……地铁站里面拥挤的一幕,写满了上班族为梦想打拼的辛酸。然而,如果不是迫于生计、万不得已,谁愿意在“每平方米10个人”的逼仄空间里受罪?又有多少人会“有事没事坐地铁玩”?
涨价或许可以吓退那些短距离出行的人,但对于上班、公务出行等刚需而言,涨价的影响微乎其微。更何况,如果地上交通依然拥堵不堪,高峰期马路上仍然是最大的停车场,一些人恐怕宁愿多掏钱坐地铁,也不愿意在公交车里望穿秋水地等待,涨价对客流量的调节作用怎能尽如所愿?既然要把客流从地下分流到地上,起码得要让地上交通少些拥堵、多些通畅吧?
因此,价格调整固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全部,不要让公众觉得调控就是涨价、管理就是收费。对主管部门而言,价格调节不能单兵突进、孤军深入,而必须辅之以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善路面交通管理,如果地上交通能够提高运行效率、减少无谓拥堵,拥挤在地铁里的人们,怎会没有足够的理性选择地上交通?
今天的改革,越来越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执一御万只会挂一漏万,零敲碎打只会顾此失彼,北京地铁的改革同样应该遵守这样的改革方法论。千万不要“一涨了事”,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在涨价方案最终出台之前,也应该经过广泛的公众讨论,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李克济,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责编:宋胜男、邹雅婷)
地铁,北京地铁,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