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4年03月28日06:41|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发育,还是文化生活、教育层次,北京、天津与周边城市都形成了梯次分明的差等,没能实现双向的共赢。 |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3月26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保定将承接北京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消息一出,乐坏的不只是那些事前布局保定房地产的人,久被“灯下黑”所困扰的河北人民也很开心。过去,中国经济三大引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处中,公认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体化程度和水平远远高于环渤海都市圈。相比于长三角“小而美”的城市群、珠三角分工布局合理的专业城镇,环渤海、京津冀的发展却很不平衡。首都北京与直辖市天津集聚了过多资源,就像抽水机一样把周边的养分不断吸引过去,最终导致“大树底下不长草”。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发育,还是文化生活、教育层次,北京、天津与周边城市都形成了梯次分明的差等,没能实现双向的共赢。
比如,笔者曾在保定读大学,后来到北京读研。虽然保定距离北京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但是两地的高等教育环境真有霄壤之别。在保定读书的大学生在眼界、识见、知识构成等方面,与北京的大学生相比,也差了一大截。
这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北京承载了过多的行政职能,堆积了过多的优质资源。前者,因为便于“跑部钱进”的因素,让不少产业在布局上就会优先考虑北京、天津;后者,则让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职业制高点都盘踞在北京,使得全国各地的人才都往北京挤,河北是近水楼台,高中低端劳动力都愿意往北京跑,人才没有了,建设发展的速度自然受到影响。
河北“灯下黑”的另一面则是北京的“大城市病”严重,堵车、污染、高房价,不仅推高生活成本、社会成本,也使得首都变得不宜居。
过去,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有很多体制上的阻碍,从根本上导致了三地的分割。现在,国家终于下定决心,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根据《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保定、廊坊成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并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石家庄、唐山、张家口等地也有各自的承接任务。北京周边的穷哥们早已打开家门、敞开双手,准备等着机遇降临。
显而易见,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北京哪些行政事业单位、哪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会搬到河北,这是牛鼻子。换位思考一下,被搬迁的单位肯定有阻力。这也正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生动写照。国家想必会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鼓励办法,推动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打破河北长期以来的“灯下黑”局面,让京津周边地区能享受到一体化发展的红利,令人拭目以待。
(熊建,人民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阅读
(责编:宋胜男、邹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