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人民日报报系言论>> 正文

朱磊:请重新把脉农村文化市场

2014-09-04 10:56:24|来源:人民日报|字号:

  城镇化的推进,为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新契机。在整个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农民的文化需求、心理期待也已经与往日不同。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和发展。

  本期开始,我们推出《关注农村文化建设》系列评论,与您共同关注和探讨相关问题,希望以此推动当前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编 者

  2012年,笔者在皖北某市采访返乡农民,正赶上村里请了个民间剧团唱戏。

  说是唱戏,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二人转、流行歌曲、小品等表演,内容却粗俗不堪,“挣钱不分美和丑,哥哥有钱跟你走……”看着身边睁大眼睛,看得津津有味的小孩子,让人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无独有偶,2014年,笔者在西北农村采访文化建设,一位老村支书说起村里的文化现状,摇头不已。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除了下地,就只能闲坐打牌和扯扯是非,最可惜的是很多上学的娃娃,书读得不咋样,打起牌来却是高手。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是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其落后的根本面貌。

  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乡愁何寄?非文化这一关键载体莫属。建设好农村文化市场,不仅仅对推动新农村发展意义重大,更会影响下一步农村向小城镇迈进的步伐。如何建设好?有两个前提,其一,思想上更加重视,其二,重新把脉农村文化市场。

  不言而喻,在强调大发展的今天,无法与经济发展直接画上等号的农村文化建设,更容易被忽视和遗忘,在这种前提下,农村基层文化力量软硬件缺失,或者重硬轻软现象凸显。

  而对于农村文化发展,很多基层部门仍然秉持着过去自上而下的“喂食型”输送方式,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政策下乡等等,笔者多次到农村采访调研,图书室很多图书都是崭新的,电脑室除了孩子放学上上网,玩玩游戏,几乎少人问津,倒是送戏下乡凑热闹者颇多,但是次数太少,而且内容也总是“老三篇”。对于农村的文化需求,很多人并没有戴上与时俱进的“眼镜”,仍然在用老眼光、老思路看问题。

  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需要重新审视农村需求,把脉农村文化市场,也许有人会质疑,在农村会有多大的文化需求,笔者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有着切身感受,该区目前已有农民自己组建的文化“自乐班”近百个,百姓每天在自乐班里演唱秦腔、固原花儿、眉户剧等传统节目,由于文化氛围浓厚,自乐班还培养出了好多土作词人、土导演,“每天喇叭一响,大家准聚过来,送戏下乡固然好,但是这种参与性更强,村民更喜欢。”原州区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这样介绍。宁南山区尚且有如此大的文化需求,其他地方的需求想必也不会小。

  一个数据也同样能够说明问题,2013年底,我国农村网民数已经达到了1.77亿,手机上网用户更达到了1.49亿,在电视、手机、互联网在农村都已经渐渐不是什么新鲜事的背景下,不论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应该重新思考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对农村文化建设再把脉,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根据地方特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比如让村头喇叭重新响起来、打造村级文化大院、兴建学校少年宫……但是与农村实际发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距离。

  从“有没有”“够不够”到如今“好不好”“美不美”,把脉农村文化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推动农村文化向着丰富、文明、有序方向发展,也才会出现更多和谐稳定、富有人文情怀的魅力乡村。

(责编: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文化需求 文化大院 评弹 农村基层 文化力量 新农村 老三篇 眼镜 农民 乡愁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一汽反腐风暴或牵涉周永康家属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上海篇(高清)

中国周边潜艇实力扫描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