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丁国强:法治建设并非法家的复兴

2014-09-10 07:27:00|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环球时报》刊载喻中署名文章《新法家助推依法治国》,认为当下依法治国理念和实践与追求国家富强的新法家的关怀、旨趣,具有很大的共通性,有必要更多地“接续新法家的理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法家搞的是“刑治”而非“法治”,带有法治工具主义色彩。先秦法家把法治作为治国强兵之策,主张“以法为本”、“唯法为治”,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提供了法制思想资源,也为中央集权制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法家的

“一断于法”,是建立在君权至上的前提下,搞的是君主之治。《说文解字》说:“法,刑也。”这一解释体现了法家的法治工具主义观点。商鞅试图把社会秩序的构建简化为刑治,这不但夸大了刑罚的威慑作用,也遮蔽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性问题。

第二,法家搞的是速成法治,违背了法治规律。先秦法家在法治的实施和演进方面,带有明显的变法之治特点,难以转换成为常态法治。法治是治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政治、法律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制度演进、文化积淀的过程。颁布法令只是法制的一种形式性行为。企图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法律的普遍推行,是一个天真的幻想。法律对民情的适应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立法既是对社会发展的回应,也是国家治理经验的积累、制度理性的演进、利益关系的平衡。

第三,新法家对法家思想的批判,体现了对民主法治的追求。梁启超指出:“法家最大缺点,在立法权不能正本清源。”先秦法家悬置了“良法”问题,单一强调法之必行,而对于法律制度是否合乎正义原则,缺乏反思。没有良法,何来善治。何谓良法?符合国家利益、人民权利、历史规律、社会发展,具有程序正当性,且在修辞、文字等方面没有瑕疵的法律才算良法。法家没有把检验和讨论良法问题的权利交给人民,因此也不可能建立运送正义的有效机制。在法家看来,人民是法律规制的对象,只能遵从法律,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余地。从长远来看,法治的成败不取决于统治者意志,而取决于社会主体在观念、素质、心理、行为等层面与法治进程相互协调的程度。

第四,新法家的核心是法治启蒙。新法家是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寻求富国强兵、迈向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思潮。他们以复兴法家的名义,进行国家观念、法治观念的启蒙。从“以法治民”到“以法治权”,必然经历法治启蒙的痛苦历程。梁启超认识到,法律难以成为变革的工具或革命的武器,但是,社会变革终归还是要回到法律层面。启蒙的本质在于自己运用自己的理性。法治启蒙更是如此。社会从专制状态走向民主法治,需要整个社会回归理性,实现从迷信社会向理性社会的转型。

近代以来,中国的法治启蒙一直没有停息,推动法治精神向国家生活各方面渗透。我们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正确认识法家和新法家,防止误读和过度阐释,更不能把法治中国建设简单归结为法家的复兴、新法家的延续。▲(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责编: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法治,过度阐释,制度理性,君权至上,法家思想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一汽反腐风暴或牵涉周永康家属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上海篇(高清)

中国周边潜艇实力扫描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