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6 00:02:00|来源:红网|字号: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种田依旧很苦很累,困难多风险大。相比在经营中遇到的这些“近忧”,当前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新生代农民不愿种田,农业发展“后继乏人”的问题更让一些职业农民感到担心。“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担忧地说,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现代农业发展加速的新形势下,农业是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农民也可以是体面的职业,但令很多人担忧的是,如今种田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人,“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于是有人喊出了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话。
然而,在笔者看来,如今年轻人不愿回乡种田当农民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当前时代发展做出的最理智的选择,反而,如果大量的年轻人争着抢着或者被逼无奈回乡种田才是不正常的表现。
有些人会不理解,国家不是支持“三农”的发展吗,为什么年轻人回去不是好事呢?然而真正从农村出来,了解农业的人就会知道,国家支持是没错,但相比于薄弱的农业基础,落后的生产方式,我们的农业离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农业的现代化绕不过的是机械化和规模化,但是目前,即使是承包上千亩田地的职业农民依然在经营中遭遇了土地流转不规范、基础设施薄弱、贷款困难、保险制度不健全等困难。再者,农业生产受天气、市场等影响大,职业农民承担着很大的风险,“规模效益”易变为“规模亏损”。不仅年轻人自己不愿回乡当农民,农民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回乡种田,湖北省2013年就职业农民调查发放问卷一万份,“88.93%的农户家里的孩子没有学农或者从事农业生产,69.08%的农户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农业生产当职业农民”的结果就是明证。
相比于农村的艰苦条件,城市的条件反而更适合大多年轻人的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80、90后,暂且不说他们所学所长适不适合种田,城市也意味着更多机会,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不管擅长什么的年轻人总能在城市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即使是卖煎饼果子,也可以做成“西少爷”,即使是卖牛腩,你也可以做成“雕爷”,更别说外企、国企令人羡慕的工资和畅通的上升渠道。总之一句话,在这个知识和人才得到极大尊重的时代,城市从不吝啬给年轻人一个美好的前程。
那么有人会说,老人老去,年轻的不愿意回来,难道以后国家就没人种田了?这其实是杞人忧天。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的现代化只会让农业人口越来越少,以美国为例,全美只有3%的人口从事农业;据日本总务省人口动态调查结果,截至2013年3月底日本人口总数为1.26亿人,农业就业人口却只有239万人(其中女性121.1万),平均年齢66.2岁,65岁以上147.8万人。而美、日却是粮食出口国。说到底,现代农业对人口的需求已经大大降低,而且更大的趋势是,职业农民的产生,那些喜欢种田,有兴趣有专长的人才会当农民。而这种趋势也在中国慢慢地形成,遍布全国各地的职业农民兴起,就是明证。
要让农业成为专人专干的职业,国家的支持就必须及时。土地的流转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也让机械化成为可能。当然,解决农村、农民和土地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集民智、听民意、遂民愿。但不管怎么说,解决农村和土地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靠农民的数量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轻人回不回农村已经不是问题的关键了,只要种田的条件好了,自然会有爱好农艺的人扎根农村。
文/梁云风
农民调查,种田,三农,农业生产,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