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潘小梅,意外地告别夹缝生活

2014-11-20 07:54:56|来源:海外网|字号:

多年前,潘小梅和父亲在天安门前的合影照片。王嘉宁 摄

  多年前,潘小梅和父亲在天安门前的合影照片。王嘉宁 摄

  海外网11月20日电 据新浪新闻,走完短暂的一生10天后,潘小梅的故事和照片出现在2014年11月17日北京的报纸上。

  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可能从不看报纸,可能永远不相信自己会成为一篇报道的主角。

  《潘小梅的最后一班地铁》,刊发在新京报的人物版上。10天前的11月6日,她在北京地铁惠新西街南口站换乘地铁的时候,被夹在地铁车厢和屏蔽门之间,不幸身亡。她的意外死亡,当天引发巨大关注。但在悲剧发生10天后,如果不是这篇报道重新提起,可能很多人已经忘掉了她。

  这篇报道,描绘了潘小梅灰色的人生:生在农村,小学5年级辍学,外出谋生,种过菜,当过服务员,最后做手机销售员;婚姻不幸,离异,有一个7岁孩子,在老家跟着老人生活;在主城区的公主坟打工,住在遥远的天通苑;每天靠地铁上下班,下班后在街头摆摊继续挣钱。

  当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突然在报纸上,并被大篇幅的报道,基本上是因为这个人,发生了耸人听闻的悲剧。根据我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一个小人物突然被媒体聚焦,大多是以惨烈的方式,向世人讲述一个意外的,离奇的故事。

  潘小梅的死亡就是一个意外、很离奇的故事。她被挤死在“夹缝”里,屏蔽门和地铁车厢之间的夹缝。她和很多人一样,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的“缝隙”里——远离家乡,为了更好的生活,漂在北京。

  城市足够大,就会有很多的缝隙。北京的缝隙吸纳了很多人,缝隙与高楼大厦一样,也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缝隙里,阳光很少能够照射到,但里面生活着的人们,照样追逐梦想。

  潘小梅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缝隙中人。她租住在400元的不足6平方米的房子里,她惦念着孩子,却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她拼命挣钱,希望“挣够”回到老家。她的计划是,明年就回家乡,在老家的县城找个月入两三千元的工作,带着孩子在县城上学。

  但说实话,如果不发生意外,我怀疑她明年能否按照计划回家。尽管生存艰难,但她已经嵌入了这个城市,嵌入了这个城市的缝隙。

  城市的缝隙,相对于贫瘠的农村,是更有吸引力的。潘小梅在北京卖手机,做得好的话,可以月入7000元,她还能趁着晚上的时间摆摊挣钱。突然回到老家的县城,一个月挣两三千,她会不适应的——在北京艰苦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在老家2年甚至3年的收入。事实上,她曾经回乡生活过一段时间,但“觉得挣钱少,又回到北京”。

  从经济学上讲,告别这个城市,就相当于浪费生命——这是很多人,虽然谋生艰难,但不愿告别大城市的原因。这也是很多人,虽然财务自由了,仍然穿行在这个雾霾之城的原因。

  城市的缝隙虽然艰难,但从金钱上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人说,人生就是修行;但其实,人生只是生意。

  挤惯了城市的地铁,不可能觉得空旷的农村或县城舒服。对于潘小梅这样一个生于偏僻农村、小学文化的女子,能够在北京打拼出7000元的月薪,她基本上已经竭尽自己所能,过上了“最好的生活”,这个城市已经让她相当“成功”了。

  因此,她迟迟没有“回家”,她留恋这个城市,尽管这里地铁拥挤,尽管下班的路漫长。她留恋这种夹缝中的生活,以至于她愿意付出与孩子长期离别的代价。她愿意,每天走在拥挤的、漫长的道路上。

  走在拥挤的、漫长的道路上,不只是潘小梅的生活方式,这是相当多人的生活方式。

  并非你收入更高一些,并非你学历更高一些,并非你在写字楼里工作,你就逃离了“缝隙”和“夹缝”。你的幸运,是明天可以继续走在一条拥挤的、漫长的道路上。

  只是潘小梅,意外地陷入“地铁的夹缝”,以一个意外的悲剧,逃离了“生活的夹缝”:她再不用下班后争分夺秒地回到租住地摆摊挣钱,她再不用夜晚街边摆摊时担心城管突袭,她再不用纠结于是放弃北京还是放弃孩子……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海涛

(责编: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夹缝 缝隙 南口站 价值 屏蔽门 潘小梅的最后一班地铁 租住 惠新西街 修行 做手机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立二拆四”获刑4年 依法治网需群众维权意识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感动历史的苏联红军女战士惊艳绝美照曝光

河南三门峡监狱搬迁 押送犯人场面壮观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