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1 09:32:00|来源:广州日报|字号:
摘要:“国考”远没到冷的程度,社会还应引导更多人往创新科技企业和基层迈进。 |
11月30日,2015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拉开战幕。2014年“国考”报名人数和平均竞争比均创下五年来最低。(11月30日光明网)
前几年,“国考”报名一度火得一塌糊涂,有人形象地称其“热得要灼烧”,从中可窥见求职者畸形的“投考”心态,舆论对报名者功利心态和民间“官本位”意识大加挞伐。如今,“创新低”的数据甫一出炉,众人又对“国考”形成另一层隐忧——报名人数越来越少,选材范围越来越局限,以前没人报的岗位,就更加没人报了。
这种隐忧多少有一定道理,但数据“创新低”就意味着“国考冷”吗?笔者不这么认为。
首先,“国考冷”是“大热”过后给人造成的虚假印象。前几年,国考像热饽饽,大受应届和往届毕业生欢迎,由于报名条件宽松,门槛不高,报考人数不断走高,公务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呈爆棚之势,社会上处处弥漫着“人人爱国考”的风气。孰能想到,大热的“国考”在今年迎来转折点,一方面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报考人数却创下近年新低,两相对比,“国考”大热的惯性终止,很容易给人以国考变“冷”的假象。
必须承认的是,2014年国考竞争性确实不如前几年,为近年来“最容易”国考。但是,过百万的报名人数依然足够庞大,其在社会就业中的占比依然偏高,相比自主创业、下到基层或支援偏远地区等就业去向,报名“国考”的人数是其“依然火热”的佐证。如果非得说“国考”变冷,那也只是“相对冷”,用前几年火到畸形的“报考”状况作为参照,这样的“相对冷”其实强度还可以更大一些。
其次,“国考”的“相对冷”是社会就业面拓宽的有益显现。2014年“国考”刚开放报名时,就有“相对来说不再那么火热”的迹象,分析认为,随着八项规定出台和中纪委接连发力“拍蝇打虎”,公务员隐性福利压缩,公务员这个“铁饭碗”不再像原来那般受追捧。这种说法自有其合理成分,但“国考”变得“看上去很冷”,有着多重原因,除上述政策性因素外,依托网络等高新技术的企业昭示更光明的未来,自主创新型企业开出更令人无法拒绝的薪酬待遇,国企提供有充分竞争力的福利吸引,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在户口等方面提供利好,分流了不少本欲投身“国考”的就业者。
甚至乎,随着社会往多元化方向进阶,不少人开始主动面向基层,选择冷门行业,到农村,进民企,去社区,还有一些人干脆放下架子,摆地摊,卖蔬菜,当果农,把地板踩得踏踏实实。多元的就业抉择,也让国考看上去比之前更“冷”更没市场。
其实,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能为就业者提供多种选择,且各种选择之间不应存在过大的吸引差。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应创造更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应引导更多人往其他方向就业,而不只是“国考”这华山一条路。所以,至少目前我们还应坚持剔除“‘国考’本就该热”的老思想,防止谈“冷”色变。
更何况,依照目前的报考人数和社会就业构成,“国考”远没到冷的程度,社会还应引导更多人往创新科技企业和基层迈进。同时,中央应出台更多政策完善社会资源分配,祛除公务员隐性福利、特权等“附带好处”,并将公务人员的权力一点点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引入淘汰、退出、破格提拔等机制改变“铁饭碗”管理,让“官位”不再炙手可热,让“国考”继续“冷”下去。 (唐金凤)
国考 报考人数 冷 就业去向 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