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3 14:38:00|来源:荆楚网|字号:
摘要:打破孤岛式的救助模式、实施多方联合救助应是大势所趋。 |
2014年31岁的年轻爸爸夏军身穿写有“10元一拳”字样的T恤,站在北京熙熙攘攘的国贸地铁口,希望用当“人肉沙包”的方式换取儿子急需的救命钱。报道一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为“沙包父亲”捐款。11月2日,“沙包父亲”夏军已收到了50万元左右的善款,而他现在也已经不再当“沙包”。(12月3日 《中国青年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位平凡的父亲,放弃了尊严,甘愿“挨打”、甘愿做“人肉沙包”,只为能救自己病重的儿子。“父爱如山”在“沙包父亲”身上得到了最“痛”的诠释。值得欣慰的是,“沙包父亲”被媒体报道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短两天,就已经收到了50万元的捐款。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沙包父亲”终于可以不再为儿子的“救命钱”发愁,可以安安心心地去照顾儿子了。
“沙包父亲”的伟大和爱心人士的无私捐助固然令人感动,然而在感动背后似乎还有一些什么值得我们反思和追问。为什么类似“沙包父亲”这样的悲剧总是在周而复始地上演?湖北女大学生为救白血病弟弟摆地摊卖红薯,云南男子自学《本草纲目》火熏艾草救女……这一桩桩、一件件“感天动地”的故事背后无不在折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社会儿童大病救助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
救救孩子,无疑是最能触动人们内心柔软的一种呼吁。如何让患了大病的儿童能及时得到救助?如何让碎片化的救助力量形成合力?值得我们深思。打破孤岛式的救助模式、实施多方联合救助应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加快医疗改革步伐,构建分担儿童大病医疗风险的保障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同时,对于儿童的大病救助不仅要依靠社保和民政等专业部门,还要发动慈善互助机构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力量,建立完善的儿童大病救助机制,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广大儿童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沙包父亲”的悲情将不再重演。(费罗杰)
沙包 大病救助 沙包父亲 大病医疗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