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正文

“沙包父亲”折射儿童大病救助之殇

2014-12-03 14:38:00|来源:荆楚网|字号:

摘要:打破孤岛式的救助模式、实施多方联合救助应是大势所趋。

2014年31岁的年轻爸爸夏军身穿写有“10元一拳”字样的T恤,站在北京熙熙攘攘的国贸地铁口,希望用当“人肉沙包”的方式换取儿子急需的救命钱。报道一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为“沙包父亲”捐款。11月2日,“沙包父亲”夏军已收到了50万元左右的善款,而他现在也已经不再当“沙包”。(12月3日 《中国青年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位平凡的父亲,放弃了尊严,甘愿“挨打”、甘愿做“人肉沙包”,只为能救自己病重的儿子。“父爱如山”在“沙包父亲”身上得到了最“痛”的诠释。值得欣慰的是,“沙包父亲”被媒体报道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短两天,就已经收到了50万元的捐款。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沙包父亲”终于可以不再为儿子的“救命钱”发愁,可以安安心心地去照顾儿子了。

“沙包父亲”的伟大和爱心人士的无私捐助固然令人感动,然而在感动背后似乎还有一些什么值得我们反思和追问。为什么类似“沙包父亲”这样的悲剧总是在周而复始地上演?湖北女大学生为救白血病弟弟摆地摊卖红薯,云南男子自学《本草纲目》火熏艾草救女……这一桩桩、一件件“感天动地”的故事背后无不在折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社会儿童大病救助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

救救孩子,无疑是最能触动人们内心柔软的一种呼吁。如何让患了大病的儿童能及时得到救助?如何让碎片化的救助力量形成合力?值得我们深思。打破孤岛式的救助模式、实施多方联合救助应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加快医疗改革步伐,构建分担儿童大病医疗风险的保障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同时,对于儿童的大病救助不仅要依靠社保和民政等专业部门,还要发动慈善互助机构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力量,建立完善的儿童大病救助机制,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广大儿童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沙包父亲”的悲情将不再重演。(费罗杰)

(责编:栾雨石)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沙包 大病救助 沙包父亲 大病医疗 儿童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反家暴细分家暴类型 专家称只回复“哦”算家暴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明星素颜证件照:刘晓庆如蜡像 宋茜满脸麻子

安徽男子冒充画家性侵25名女子被执行死刑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