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评论>> 正文

谨防“自杀直播”现“维特效应”

2014-12-03 08:13:00|来源:新华网|字号:

摘要:在最困难的时期: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有机会。但愿,“维特效应”的自杀悲剧不再重演!

两天,两起“微博直播自杀”事件,一条年轻的生命,给刺骨寒冬更添一丝悲凉。

11月30日,一名四川网友连发多条微博,并配发安眠药、炭火盆图片,疑似正在自杀。后经当地警方证实,该男子因情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

12月1日,山西大同一位网友在个人微博称,要割腕自杀,后被警方解救。

“一岁春回即一死,为君零落终如此”。每个自杀者都有各自“活不下去”的原因。对于这两起事件,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两个问题:为什么自杀还要微博直播?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转发,自杀者还会失去生命?但我认为,更应关注的还是自杀背后的“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一词源自《少年维特之烦恼》,德国大文豪歌德在其中详尽描摹主人公饮弹自尽的细节,引发了欧洲年轻读者的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

这些年来,类似于“维特效应”这样的悲剧接连发生,教训深刻:例如,扶倒地老人被讹,只是小概率事件,但自南京彭宇案后,各地都出现了“地方版”,再如;为报复社会制造公交爆炸、砍杀小学生等事件;又如富士康的“11连跳”,想起来就让人胆寒。,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网络直播自杀事件不断发生,其中有真有假,但遗憾的是,这两起微博直播自杀事件都是真实的。舆论宣传应小心这种“反面示范作用”。

作为媒体,不应只关注直播自杀所带来的轰动效应,更应思考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又如,影视剧、小说中更不应对自杀、杀人这类极端事件过分渲染和描述,引得“想不开”的人效仿。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的过度渲染,对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是危险暗示,特别是对有相似处境的人群影响更大。其实,我们并不缺乏对负面社会事件的了解和原因剖析,但缺乏一种满足传播中的人文关怀和负责任的引导。

说到这里,笔者又想起学者石勇有一句话,“一心求死的人,已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别人。他如果‘直播自杀’,说明他即使求死的想法很强烈,仍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也即仍有生的留恋。”所以,排除一些刻意炒作者,许多直播自杀的人其实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关爱。

那么再看有些网友,在自杀身亡的小宇通过微博直播自杀的过程中,相比大部分网友的苦心劝说与积极救助,一些网友表现出的却是起哄,甚至把悲剧已当成“娱乐盛宴”。“忍不住哈哈”、“老板、加20串肉串”、“快点,等不及了”说这些话的人,你们何等冷漠?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亚历山大”的时代,要想生存除了基本的生存技能,还要有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和在绝望时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能重新回放,在最困难的时期: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有机会。但愿,“维特效应”的自杀悲剧不再重演!(姜春媛)

(责编:栾雨石)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公交爆炸,自杀倾向,维特效应,少年维特之烦恼,亚历山大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反家暴细分家暴类型 专家称只回复“哦”算家暴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明星素颜证件照:刘晓庆如蜡像 宋茜满脸麻子

安徽男子冒充画家性侵25名女子被执行死刑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