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3 13:49:22|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12月3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大陆坊间千呼万唤的不动产登记,终于渐行渐近。有媒体报道,《暂行条例》已由高层签发,最快年内颁布。而按官方的四年规划,要在2018年前实现不动产信息共享,依法公开查询。
不动产“信息坚冰”终临打破,舆论第一反应是预防腐败和稳定楼市有了“尚方宝剑”。固然,不动产登记有助于全面掌握官民的重要财产状况,可以为推出房产税铺垫信息基础工作。但解读不应停留于此,在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土改大潮下,不动产登记正是承重之地基。
国土部官员曾直言,不动产登记主要目的是建立城乡统一、海陆统筹的不动产确权和保护体系。8月,国土部发文强调,要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奠定产权基础,将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进程。这是国务院建立不动产登记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以来,首次明确“城乡统一”是不动产登记的关键之步。
按照中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多年的经济发展中,现行土地制度已暴露出弊端,只要城市建设需要占用农村土地,各级政府就可通过行政方式将之变成城市国有土地。两者同地不同权、不同价的尴尬现实,直接导致城乡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如果说1978年后,中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进行的第一轮土改,只为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那么今天新一轮土改更需要着眼于公平与正义:突破点仍然在农村,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以城乡统一为目标,切实保护农民的不动产权利。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土改三条底线,有一条就是“农民利益不受损”,这是让弱势群体感到暖心的字眼。
“人与地”历来是最核心、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反映在中国,就是老百姓深切关注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如今,户籍制度已迎来重大的革命性变化,但土地制度改革却遭遇重重阻碍。新一轮土改如何破除利益集团的阻力,决策层需要展示大魄力和大智慧。(钟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