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6 09:27: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12月6日电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 缅甸与中国共同边界线长达2200多公里,并与南亚地区的印度和孟加拉接壤,地理优势非常突出,是连接东南亚与南亚的桥梁。同时也是影响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稳定的重点。
对中国而言,缅甸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中、缅两国加强互联互通,更具便利条件。与缅甸重建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
目前,缅甸正在参与亚洲高速公路和泛亚铁路的建设,愿意与中国扩大互利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011年3月新政权上台后,吴登盛政权开始转为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缅甸新政府于2011年上台以来的改革措施引起国际的关注。2012年冻结了中国企业的水电项目,今年又取消了连接中国与缅甸的铁路建设专案。其原因是围绕南海的资源开发,中国与东盟各国持续对立,缅甸对中国的摇摆增强。可以说再次接近印度是摆脱中国的需要。缅甸希望通过强化与印度的关系摆脱中国的援助,实现自力更生。
而且,在缅甸,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利益分配不公现象。尽管中国与缅甸的合作不断加强,但是,缅甸中央政府的认识需要变成民众的共识,同时缅甸中央政府需要更加注意尽快让民众从中得到实惠。
缅甸如何将区位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互联互通是最好的途径。目前,东盟正在积极打造经济共同体,提出包括硬体、制度和人文连接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缅甸应该借助区域合作加强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互联互通发展本国经济。
缅甸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中、缅两国加强互联互通,更具便利条件。
美国奥巴马政府利用缅甸转而实行文官执政之机,主动与之发展双边关系,缅甸也改变了以往对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为了奥巴马在亚洲外交中取得的最大成果。
11月在东盟首脑峰会召开的前一天,印度总理莫迪先于其他国家领导人来到了缅甸首都内比都,应邀与缅甸总统吴登盛举行了主题为“强化两国的联系”的会谈,并就建设连接印度东北部城市恩帕尔和缅甸中部城市曼德勒的道路网进行了磋商。
印、缅两国曾于1993年就建设跨国道路达成过共识,但是遭受欧美经济制裁的缅甸未能推进国内的道路建设,计划遇挫。为了解决这一搁置了20多年的课题,缅甸似乎已请求印度提供贷款。缅甸今年公布了2015年度之前将缅甸与印度间的边境贸易额扩大至2012年度3倍的计划,并且决定时隔4年重启对印度大米出口。缅甸希望将建设道路网作为扩大贸易的催化剂。
而且,印度企业也加大在缅甸投资,如印度企业在缅甸西部实兑推进的河流港口建设专案将在明年春季建成。届时,经由流经两国国境的加拉登河,将形成连接缅甸和印度东北部的新的物流网。
定于2016年完成从印度阿萨姆邦古瓦哈提市到缅甸和泰国边境的高速公路建设,这条路经过缅甸曼德勒市和缅甸原首都仰光。该条高速公路将使其拥有更多获取缅甸和越南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机会,并成为进口在泰国生产的日本产品的通道,为贫穷的东北部地区带来新的财富,有助于印度和缅甸两国发展更为密切的双边关系。
缅甸接近印度将对在东盟扩大影响力的中国形成牵制。
缅甸的外交政策正在发生变化,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中国对东南亚的巨大影响力或将受到影响,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平衡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在缅甸从威权主义军人政府向民主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政治利益分配的极端化,军队依然霸占了最大份额的政治利益,导致一部分政治势力受到排斥或冷落。于是一股利用“中国”作为筹码进行政治诉求的民粹民族主义浪潮在缅甸兴起。
因此,缅甸政府应主动积极地平衡好各方势力,以确保缅甸政治与社会的稳定。而中国政府也必须深刻反思,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的投资,注意中资企业在缅甸当地的“国际形象”,努力与缅甸各方势力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缅甸 西南边疆地区 外交 地缘政治 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