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06:43:49|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这一年的改革贯彻了中央的总体思想: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这才是最稳妥的改革路径。 |
“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2014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与你我息息相关的各种政策。这几天,一项“国务院2014年十大政策”的评选正在中国政府网展开,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该评选共捋选了30项政策,不管最后评出的是哪十项,我们都可以从中读出改革不忘惠民生的拳拳深意。
2014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逼近决策层的心理底线,但各项改革仍能得到推进——这30项政策的出台就是明证——足以说明当前经济形势虽然堪忧,但“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已经成为各界共识。
改革最怕引起社会不稳、民心动荡,没有稳定的环境,改革难以持续。当前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硬骨头”,都不是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这个过程中,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兜底,后院起火的话,改革或将半途而废。就像王安石变法,政策看上去很美,但施行中付出的成本,转嫁给了普通百姓,导致全国上下,一片鼎沸,其结果是变法失败。
如今,欧洲一些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其原因就是“改革需要付出代价”与“改革不能让我们付出代价”形成严重对立,从而导致改革推不动,民怨四起,罢工不断。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再看这30项政策,其中简政放权、给企业减负、培育市场力量、加快发展服务业等相关政策占了15项。而就业、户籍、医疗、教育、养老、治污等最广大民众最关心的政策,有15项,占了半壁江山。这充分说明这一年的改革贯彻了中央的总体思想: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这才是最稳妥的改革路径。
经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会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群体相关。比如压减钢铁产能。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能想的法子都想了,无论是发展非钢产业,还是“走出去”,都没能让行业走出“寒冬”。“砸钢”,成为必然选择。而“砸钢”,也意味着“砸饭碗”。仅河北唐山一地,就要有10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放眼全国,影响更是深远。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都知道是改革的必然路径,但是这么多人的就业如果不能得到稳妥安排,就会影响改革措施的落实。这方面,我们有历史经验。世纪之交,我国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东北不少企业的职工下岗,迫于生计,工人上街堵路。沈阳铁西区被一些人称为全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北二马路被称为亏损一条街,建设大路被称为堵路领钱的“建设银行”。就在那时,政府出台一系列托底政策,社保制度就是在那时得到强化和完善的。唯此,国企改革三年攻坚任务才得以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确积累了不少问题,到今天爆发出来,增添了不少困扰。但同样,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宏观调控的手段愈加丰富,改革的回旋余地日益扩增。因此,在“三期叠加”的新阶段,我们的经济改革和社会托底,得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所以,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评选,我预测将来出炉的十大政策应该是经济改革和民生保障各占一半。至于具体的结果怎样,就看网民们如何给力了!
(熊建,人民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十大政策 2014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