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14:14:57|来源:海外网|字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前副总编辑王谨的新书《家国情怀》,最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读王谨的这本新著,可再一次触摸到他那既有关注国家与社会的男儿使命感,也有血浓如水的亲情责任感。
王谨是个勤勉的人。放在我面前的这本散文作品集,主要是作者在近八年中发表的作品。王谨参加新闻工作三十多年,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300多万字,不少作品在社会产生不小的影响,获得全国多项大奖。这是与他勤奋耕耘不止分不开的。
散文是比较洒脱的一种文体,有人概括为“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也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王谨是在以从事新闻主业的前题下写散文的,因此他的散文均是非虚构的,而是纪事性较强。为了做到笔下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他在选材上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或表达对泥土的依恋(如《亲近泥土》《足行人生》),或抒发爱国的情怀(如《走过天安门随想》《为幸福中国给力》),或关注社会的垢病(如《乘车一幕》《救救可怜的孩子》),或展露对故乡的深情(如《这山,这石》《探源黄梅戏》),或叹惋对父母的愦疚《母亲的洋铁瓶》《母亲最后的影像》)……由于作者写的多是以”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家与国成为作者散文的主题,并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因而有较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散文的语言一般要求比新闻作品更简洁凝炼,富于文采。王谨的散文很注意语言的锤炼,不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娓娓而谈,而且生动活泼,情真意切。比如收入书中的《石狮雕像》《紫贝文昌》《怀念冬天》《拥抱北京的秋天》等篇,语言优美,简洁质朴,显示出作者驾驭文字的不凡功底。
王谨是个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是个敬业的人。据悉,他有多次转行从政的机会。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抽调他参加中央一个调查组,由中央书记处、中纪委、中央组织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派员参加。由于王谨工作出色,带队的领导想调他到新成立的中央一个部门工作,结果他放弃了。2005年上半年,国务院一个部委的领导同志想调他去分管新成立的一个局的工作,王谨考虑到新的工作非他的强项,也婉拒了。他仍然在人民日报大院过着新闻人的生活,采访,写作,编辑,上夜班,从家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家,“两点一线”,乐此不疲。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部散文集是王谨出版的第6本书,此前他先后出版了新闻文集《大门打开之后》《如歌岁月》,散文随笔集《西行纪闻》《南部写真》及新闻论集《新闻谈片》,并拥有不少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