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9 09:11:15|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字号:
摘要:因为缺少对“公共”的认可和敬畏,所以从私德到公德缺少了“进化的一环”。 |
哲人有言,“要把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和地面保持距离”。也有一些人,身处数万米高空,“站位”挺高,追求和涵养却没有提升,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大动肝火。上周两名中国游客在泰国航班上因换座问题肆意撒泼、侮辱空姐;本周一架由重庆飞往香港的航班上,前排乘客嫌后排小孩太吵,后排乘客责怪受了前排座椅影响,又是一场大打出手。
人非圣贤,肯定有七情六欲,但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向,与“丛林社会”何异?飞机上打架有碍公共安全就不必说了,因为它本身就构成了违法行为——无论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均严令禁止在航空器内做出抢占座位、打架、酗酒、寻衅滋事等危及飞行安全和扰乱航空器内秩序的行为。上演“全武行”,必定难逃法律惩处。
从争抢座位和行李架,到在飞机上吸烟、打手机,再到打架斗殴,尽管这些损害文明的丑陋之举只是少数人所为,蒙羞的却是全体国人。在飞机上飞扬跋扈,同随意插队、乱闯红灯、网络空间的肆意谩骂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无视公共秩序、无视他人利益、“任性”行使个体权利。公共文明中“任我行”的通病,值得每个人审视和反思。
“谦者,德之柄也;让者,礼之主也。”谦卑和礼貌的道理谁都懂。其实,那些破坏公共文明的人,他们的A面可能是好爸爸好妈妈、好领导好员工,只不过当他们从家庭和单位走入公共空间,冷漠暴躁、素质低下的B面才显露出来。好脾气为什么被关在了家门里?我们并不缺少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熏陶,也不缺少公共场合的“注意事项”、外出旅游的“文明公约”、网络空间的“言语法则”,所缺少的,是我们思想和灵魂深处对“公共”的认可和敬畏,所以从私德到公德,容易缺少“进化的一环”。季羡林老先生曾在公共汽车上目睹因为拥挤造成的打架事件,不由得感慨“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自爱,指的其实就是在公共空间行使权利时的自重。
希冀每个人都厉行无私、完全利他并不现实,“公共”的关键是守住尊重他人、敬畏规则的底线。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不仅仅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这样的熟面孔,更涵盖每天擦肩而过的芸芸众生。在今天这样一个出行便捷、信息便利、交往频繁的时代,陌生人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如果人人都浑身带刺,不仅会彼此刺伤,整个社会也会充满戾气。每个人是互相冷漠以对的孤岛,还是彼此守望相助的灯塔,决定着我们社会的粘度,更关乎整个国家的未来。
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国民文明素质的现代化。物质渐次丰裕,权利日益萌醒,值得欣慰,对“公共”的建构也需驶上快车道,不受约束的权利欲求当止则止。提升公共意识,涵养公共文明,要靠公民自觉,更有赖社会扶助和国家引导。回看这一年来,规定游客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旅游法已经开始施行,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被写入《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地铁车厢内饮食也被许多城市立法禁止。越来越多的公德获得法律的撑腰,定能不断激发更多人的文明耻感,疗治文明素养上的创伤。
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曾疾呼“公德告急”。在他看来,“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于社会而言,私德可以引领但不能强求,而调处个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公德,必须遵循,不容例外。每个人都不做公德的旁观者,我们才可以从容迈过公共文明的门槛。(李斌)
治安管理处罚法 好员工 好妈妈 好爸爸 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