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0 12:03:13|来源:人民日报|字号:
12月18日开始,横琴口岸开始24小时通关,从此不再落闸。在横琴做生意的澳门商人邱女士深有感触地说:“24小时通关对我心理的影响甚至超过现实的便利。带动我不由去考虑,或者真的有一天我会选择生活在横琴,吸引我们和这个岛一起成长。”
被澳门人称为黄金地段的横琴口岸,也是两地轨道交通无缝对接的站点,刚刚实施24小时通关,很快又要开放澳门单牌车通行横琴,这里毫无疑问成为两地人车物交汇的高人气地段。
就在这个黄金地段,占据了最佳位置的是集中了澳门中小企业的励骏广场和澳门青年横琴创业谷。
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牛敬说,这是澳门与横琴之间互信合作沟通机制取得的具体成果。因为有了顺畅的沟通机制,两地从规划开始在基础设施、交通轨道实现无缝对接。因为横琴诚心诚意服务澳门多元化发展的一贯政策和态度,包括把黄金地段提供给最需要支持的澳门青年和中小投资者等实际行为,令澳门社会各个层面对国家横琴开放政策充满信任和期待。
事实上,粤澳合作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曾经长期困扰合作的各方。澳门大学新校区在横琴岛的建设与移交,可以说是横琴新区成立后,粤澳深化合作的“试金石”,项目建设期间形成的沟通小组成为两地对话机制的雏形。
1平方公里的澳门大学新校区,书院似组团的校园,环境一流,是“一岛两治”的具体实践。随着空间的拓展,在短短的几年间,澳门大学从排名在全世界3000名左右,到今年提高到300名左右,令澳门社会欢欣鼓舞。
澳大项目为粤澳合作机制的创新和具体实践积累了经验。
横琴与澳门一水之隔,最近的地方只有百多米距离,一开始之间沟通山长水远,每一次的沟通,要通过市省港澳办,按照原有对外程序沟通渠道,经常要横琴—珠海—广东—北京—澳门转一大圈,再由澳门政府传达给运输工务司。工地进台工程设备都困难重重,高效、紧密合作只能是纸上谈兵。
就像一场双打开始前的热身赛,澳门大学横琴校区项目令双方在深化沟通合作机制、跨境工程的协调建设、粤港澳合作模式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项目建设中,双方正式建立联络机制,建立直接对话机制,信任、理解和默契在对话机制形成后逐渐产生。从一开始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坐下来开会、讨论、做记录,怕对方反悔、担心能否落实,凡事要“白纸黑字”。到后来,随着共识和互信产生,合作越来越顺利,工程建设越来越顺利。
此后,两地建立了一系列以项目为纽带的直接联系沟通机制。2014年4月,横琴将原有的交流合作局更名为澳门事务局,专门负责横琴与澳门之间合作的相关事务,并增设一名副局长由澳门特聘人士出任,以便进一步便利珠海与澳门沟通协调。
在横琴新区发展咨询委员会中,也包括多位港澳和国际地区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行业知名人士,如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前特首何厚铧,澳门大学校长赵伟,澳门中华总商会副理事长贺定一,香港律师协会会长冯华健等。咨委会成立一年以来,近20位委员先后参访调研横琴,提出了近70条建议和意见;成为推进横琴开发改革创新的“参谋部”“智囊团”。
畅顺的沟通机制,直接推动了双方在两地轻轨无缝对接,横琴口岸24小时通关,澳门单牌车进出横琴等一系列政策上快走一步。彻底打通了长期制约横琴与澳门合作的通道,令横琴朝向一个物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高效自由流动的“特区中的特区”。
而每一项新措施,都下探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比如,澳门单牌车进出横琴,直接突破了跨境保险落地,车主可以一张保单保两地;目前横琴新区商业地产项目购买者60%以上是澳门居民,跨地区购房贷款的需求直接推动金融创新,可以预见的将来,两地在医疗、教育上会有更多的合作。现在,随着港澳居民往来增加,横琴首发银联多币种IC卡,两地电子同城清算系统住宅正在构建……牛敬说,横琴正是通过改革创新,发挥两种体制结合的优势;横琴与澳门之间的融合,不再是两张皮,已经是两种介质的“分子型”的融合。对澳门来说,经济社会融合度越来越高,心理回归程度也越高。
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15周年的纪念日。珠海市委常委、横琴新区党委书记刘佳告诉记者,横琴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创新实践的典范,是梦开始的地方,更是梦想成真的地方。新区成立五年来,我们与澳门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现在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横琴对下一个五年充满期待:两地每年吸引游客总规模超过5000万人次;超过1万家澳门企业进驻,培育3—5个支柱产业;50%以上建设用地定向出让给澳门企业;30%以上横琴常住人口为澳门居民。
站在濠江之畔,澳门行政区第四届立法会直选议员陈美仪对记者说:“靠着横琴,澳门人的物理空间增加了三倍,但澳门人的雄心和创造力,却因此增长成百上千倍。”
横琴 融合度 融合发展 商业地产项目 热身赛 澳门大学 参谋部 智囊团 分子型 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