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正文

母校也是一份厚重的乡愁

2014-12-23 10:47:34|来源:中国青年网|字号:

摘要:尽管有些撤并也很必要,但却“割断”了很多人的母校“乡愁”。

  2014年9月,在南宁打工的三位“韦先生”,得知远在马山县家乡的那料小学将结束86年的历史使命,数百名师生要到几公里外的东良小学上学后,向社会发起了“凑够50万,另建新母校”的倡议。12月21日,500多名来自那料村的老乡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22万余元。募捐方称,在筹款50万元后就停止募捐(据12月22日《南国早报》)。

  三位同村同姓的外出打工者,在得知故乡童年的小学校将撤并拆除,全校师生将被安置在数公里之外的邻村小学上课时,毅然决定通过募捐筹集资金,重新修建已经86年历史的母校,他们的这一举动,不但得到了数百同村校友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也得到了村委和教育部门的理解和认同,教育部门也表示,在征地成功后,马山县教育局将会提供教育经费,建起新的教学楼,并配套体育场、宿舍等各种教学设施。

  三位打工者何以对童年的母校情有独钟?为母校的募捐何以能得到众多乡邻的积极响应?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童年的小学校如同故乡的山水和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厚重的乡愁,尽管很多年前的母校,各种教学设施非常简陋,但这里却给村里孩子们留下很多的欢乐记忆,长大之后无论走到哪里,母校都和老家的篱笆院一样令人倍感怀念和难忘。笔者就时常想起自己童年的母校,虽然仅有两排土坯建造的教室和办公室,40多年过去,总是忘不了母校老师带着我们全校30多个孩子,用泥巴在教室里垒砌课桌和讲台,一块用旧门板改作的黑板,一直陪伴这我们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忆起母校的5年,没有为设施的简陋感到任何苦涩,反而是满满的幸福与快乐,几十年来,偶尔返回故乡,都要情不自禁的去看一眼母校,甚至暗自决心,有朝一日“发迹”一定要把母校建成世上最好的学校,相信每一位从乡村小学走出的学生都会有这种感同身受,无论过去多少年,童年的母校都会穿越时光成为相伴故土最难忘的乡愁。这或许就是三位“韦先生”对母校难以割舍,数百校友乡亲纷纷捐助要再建“那料小学”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笔者向来不赞成一些地方中小学的撤区并校,尽管有些撤并也很必要,但却“割断”了很多人的母校“乡愁”,尤其是类似“那料小学”这样历经上百年风雨的老小学,给一代代乡村孩子带来知识启蒙和无限欢乐,学校的一棵树木甚至路旁的一块石头都渗透着童年记忆,对于曾经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母校已经远不是一所小学那么简单,他已经成为人们童年时光的一个厚重音符,撤掉一所小学等于抹去数代乃至几十代人童年的记忆。作为同样离开母校几十年,笔者除了非常理解三位“韦先生”的母校情怀,更为当地村委和教育部门的开明态度为之感动,重建的不只是给本村孩子带来便利的“那料小学”,而是给数百上千从这里走出去孩子留下思恋的乡愁,无论何时,他们人在何方,都不会忘记“那料小学”是他们人生起步的“摇篮”,母校如此,故乡如此,我们的祖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漂泊海外的游子之所以心系祖国,期盼自己的祖国强大、繁荣昌盛,不正是对祖国有一个无法割舍又难以放下的“乡愁”情结吗?(朱永华)

(责编:栾雨石)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母校 乡愁 那料小学 韦先生 南国早报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专题】中国留学生爱“抱团”好不好?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孙俪赵薇林青霞 一炮而红的备胎女星(组图)

晋江企业家低调嫁女 给693名老人发红包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