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3 07:38:00|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回顾2014年,社会意识领域乒乒乓乓的冲突声感觉格外频繁而真切。在这看不见硝烟的意识冲突中,不时还有几声缺乏起码常识的吆喝传来,为这个喧嚣和躁动的思想空间平添了几分笑料,也让人多了几分感慨。
法治、宪政、阶级、治理、市场、政府,这一年社会意识领域一系列关键词中蕴涵的问题虽然庞杂而繁多,却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国道路走向何方的核心议题,因此几乎都可纳入中国道路问题的分析框架中。
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就经济和政治发展描绘和阐明了未来蓝图和实践途径。这一努力反而激发了关于中国道路更为深入的争论,促人深思。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之所以持续高调在场,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经过30多年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分化已尘埃落定。一系列新的社会群体在被经济的因素创造出来后,完成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成熟状态的转变。这样,在道路选择问题上各种社会意识的表达,就拥有了社会实体的支撑。
在当下的意识冲突中,执政党理论基础几乎每一个观点、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细节、现实中几乎每一步探索,都在遭受挑战和考问。正是基于这一整体性的判断,当下中国社会意识的碰撞格外激烈。透过种种意识冲突的表象,不仅可以目睹利益冲突催生的价值冲突的充分显示,而且可以感知中国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正迫近节点的强烈预示。
如此尖锐而鲜明的意识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检视问题和看待自己。面对种种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不能停留于简单的敌我判断的思维方式之中。因为其中既有资本和特权利益的代言,也有中下层民众发出的情绪和不满。
当然,面对意识冲突,不仅需要具备在差异性社会中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态度,还必须具备解答问题的能力和智慧。社会主义话语在现实生活的淡出,固然有种种客观因素作为自我辩护的理由,但必须承认的是,一些屈从于现实、俯身于政治的理论研究,一些不问公共传播效果的八股式宣传,再加上一些政治投机者的拙劣表演,严重强化而不是缓解了意识的对立与冲突。这种状况应是执政党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虽然表现出高度自觉,却长期处于左右夹击的被动态势的直接原因。
过渡性的特殊年代虽然给多元意识和相对主义提供了存活空间,但30多年巨大的发展成就的背后出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解体的风险,需要说明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才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国道路的探索必须坚持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基本问题。只有高扬建构人类新型文明形态的旗帜,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信,才能在意识冲突中真正掌握价值的制高点。对于执政党而言,这一探索任重道远,既要小心“旧的封建纹章”的或隐或现,还要小心资本的绑架和裹挟,要以一种实质性和批判性的国际视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步骤。意识冲突不会因为年终就自然终结,但只要坚持这一方向,就不会在思潮涌荡的意识空间中
执政党,中国道路,社会意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