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3 09:39:00|来源:海外网|字号:
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的脾气特别大。
海外网12月23日电 据中评社北京(评论员 余永胜)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脾气特别大,屡屡放出严厉批评美欧的重话。给人的感觉是,这位世界政治舞台上的老干家,有些急火攻心,乱了方寸。这以其在第11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会议上的系列演讲最为典型。演讲的某些观点因过于强悍,而被国际媒体视为俄罗斯版的“铁幕演说”。有人将“瓦尔代讲话”的核心观点概括为,俄罗斯不想再与美欧在现有的国际框架下玩了,俄要另起炉灶。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也将这个讲话定位为“俄罗斯最有权势的领导人15年来最反美的讲话之一。
普京的脾气为何如此大?观察家多将其归结为乌克兰冲突的结果。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个大背景,而非直接原因。理由有二,一是乌克兰危机已基本告一段落,目前各方都渴望“休养生息”。对此最具指征意义的事件是, 10月30日俄罗斯与欧盟和乌克兰在布鲁塞尔达成了总额46亿美元的今冬天然气协定。二是俄罗斯在乌克兰斗法中并未吃亏,不但把克里米亚收入囊中,而且乌东的三个亲俄自治区的地位也处于待定之中。所以乌克兰问题不会是刺激俄罗斯总统如此“冲动”的原因。
但近来发生的另一件事情就不一样了。这段时间,世界原油价格暴跌,从6月份时的110美元跌至目前的80美元左右,跌幅高达25%。尽管国际主流意见将其归为市场因素推动的结果,但俄罗斯总统普京却坚持认为,这是美国联手沙特搞的“阴谋”,意在以石油作武器压垮俄罗斯。
油价暴跌对俄罗斯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俄联邦政府预算是照着油价每桶100美元的标准做出来的。如果油价像现在这样低迷下去,不但俄财政将入不敷出,而且经济运行也将难以为继。目前的俄罗斯已经出现了经济停滞、资本外逃、卢布贬值等诸多危险信号。虽然联邦政府已出手干预外汇市场,但未来12个月俄罗斯将面临约1500亿美元的债务偿还压力,以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准,根本干预不下去。
俄罗斯当然知道这样下去的可能后果。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联手沙特做低油价,导致石油从每桶30美元降低到不足10美元,前苏联外汇收入因此大跌,财政入不敷出,并成为导致前苏联跨台的经济原因之一。对于目前的局面,普京的反应有些恼羞成怒。除了把油价暴跌归为美国搞的“阴谋”外,更以“全球经济可能因此崩溃”警告国际社会。
普京的油价“阴谋论”能否站得住脚呢?这里面的真相到底如何,外人难有定论。但比较客观地说,在市场因素导致油价下行的背景下,美国拉拢沙特顺势而为,做低油价,以报复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过分”行为,这还是比较可信的。
问题是,即便有人以油价为武器打压俄罗斯,那又怎么样呢?从道理上说,石油就是一种商品,任何商品都会有价格波动。石油市场上的各个主体以自己的利益为圆心,以所能掌握的经济手段为半径,就价格问题展开博弈,这很正常,不存在道义上的高下优劣问题。事实上,以经济手段实现政治和外交目的,这本来就是“经济外交”的两种形式之一(另一种是以外交手段实现经济目的)。俄罗斯自己不也经常以能源作武器,逼乌克兰和欧盟就范吗?如果故意压低石油价格就是不道德,应该受到道义指责,那想方设法抬高价格,导致石油消费国不堪重负,不也同样不道德吗?
实际上,自冷战结束后油价一直呈节节上升之势,从八十年代中期的不到10美元,上升到前几年的直逼150美元,二十多年间涨了十几倍。这期间,石油消费国一直都在忍受疼痛,如今价格刚刚回落了一些,俄罗斯就感觉受不了了,是否太脆弱、矫情了?
笔者当然也理解俄罗斯目前的心情。毕竟,俄罗斯联邦预算中的大约一半来自于石油收入。但问题是,这样的局面能怪谁呢?俗话说: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如果国家经济过于倚重某一产业,走的是畸形发展的路子,那出事是迟早的事。这方面,荷兰的教训值得吸取。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因此大力发展能源行业,结果出口剧增,经济异常繁荣。可是,能源产业的过度发展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油价暴跌后,荷兰因此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大幅下降、收入增长率明显降低、失业率急剧增加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国际经济学界因此将这种发展模式称为“荷兰病”。
对于某些资源禀赋有明显缺陷的中小国来说,“荷兰病”或许难以完全避免,比如智利过于依赖铜业,瑞士过于依赖金融和钟表业,沙特过于依赖石油业等等。但对于国土面积全球第一,军事力量全球第二,人口规模达一亿多的世界级大国来说,俄罗斯放任“荷兰病”发展就很不应该了。这其中固然有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惯性原因,但普京也有难以推托的责任。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不仅没有矫治罹患已久的“荷兰病”,反而使得这一痼疾更加严重了。
俄联邦 瓦尔代 俄罗斯总统普京 铁幕演说 金融时报 乌东 暴跌 资本外逃 外汇市场 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