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评外评】谁也没有资格“暴打女司机”

2015-05-06 07:19:32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U11282P1DT20150505180745.jpg

5月3日,适逢“小长假”最后一天。正当人们各自回家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时,一条视频走红网络。画面显示,在四川成都市娇子立交处,一名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35秒内4次踢中女司机脸部,整个过程触目惊心。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男司机怒气从何而来?华西都市网在当日晚间公布的另一段视频解释了来龙去脉。这段录自男司机行车记录仪的视频显示,在打人前几分钟,女司机驾车在成都三环某出口前连续两次变道,堪堪挤进匝道,而其中第一次变道,刚好别到了男司机的车。似是气愤不过的男司机突然紧随变道,跟在女司机后面进入匝道,并在辅路上互相追逐卡位,直到男司机忍无可忍逼停对方,下车打人。

与一开始齐声指责暴力不同,这段视频一公布,舆论即刻发生微妙的变化。尽管如中青报、新京报等主流媒体仍坚持谴责暴力,或曰“开车突然变道固然不对,……男子竟一路尾随直至暴打,可见该男子心胸何等狭窄”,或曰“‘随意变道’过错并不意味着说男司机‘情有可原’”,然而在微博上,以一票男司机为代表的“女司机吐槽党”,已然占据上风。时评作者舒圣祥如此总结:“有的说‘这样的女司机就该教训一下,打得好’,有的说‘打打让她长点记性也好,她活该’;更有甚者,叫嚣‘女人就不应该拿驾照,开车上路就是危险因素,就应该被打’。”

但也并非所有有车族都这样认为,如媒体人李海鹏,一反“随意变道固然有错”的“公论”指出:“女司机打转向灯变道,距离足够,毫无问题,只是动作犹豫,在新手和女司机中很常见。”实际上从原视频里也可以看出,在男司机尚和女司机后车平齐时,后者已经开启转向灯,反而是男司机并未减速,这才两车相“别”。女司机真正违反交规的动作是其第二次变道进入匝道时,此时已经错过了规定可以变道的虚线区域,而这位男司机也紧随其后压着实线进入匝道,突然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后互相追逐,更是男司机故意挑起。要说谁更危害行驶安全,或许还是这个男司机多一些。

如李海鹏这样的推论,并不能说服微博上仿佛被打了一巴掌的男司机们。参考以往的女司机事故报道,“女司机”早已成为标签化名词。一旦事件牵涉“女司机”,那么就不问青红皂白,先骂了再说。甚至,许多女性也接受了这种标签,否则以微博的性别比例,“吐槽女司机”未必会获得如此大的舆论优势。

然而这种对于女司机的成见是否是偏见?国内也曾有一些讨论。依据事故的绝对数量衡量男女司机事故率显然不太靠谱。果壳网某汽车工程专业人士在去年列举的美国研究数据显示: 1990年,美国驾驶员总单位里程事故率女性高于男性,但致人死亡的恶性事故率却是男性高于女性。可见女性多出小事故,但男性容易出大事故。因而要说男女性司机谁更危险,也是谁也不比谁更好。所谓“女司机”的标签,说是偏见并不过分。

    中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大国,一大波经验不足的新手司机上路不可避免。随之出现的所谓“路怒症”也是顺理成章。从这起事件可以看出,一方面,“路怒症”已经与网络上的戾气相结合,看客甚至会为恃强凌弱叫好(设想一下,假如那车里不是一个女司机而是一面包车的农民工,还会打起来吗?);另一方面,所谓的“路怒”,在很多时候恐怕是两边同样有错,“菜鸡互啄”而已。在整体驾驶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与其一有摩擦就迁怒他人,不如退而求诸己。更不要说善泳者溺,善骑者坠,当你得意洋洋吐槽女司机时,恐怕下一个马路杀手就是你。(文/邱天人)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邱天人

关键词:司机,资格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