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2015-10-08 15:19:27来源:中国网 分享:
字号:

  集体中的个人贡献

  张伯礼对媒体提出,申报院士条件应该是个“品”字型结构,最上的“口”字是实际业绩,下面两个较小的“口”字是发表论文和获得奖励。“论文和奖励一定要托起这个事业,在干出事业的时候捎带发几篇论文,捎带得几项奖。”“不能唯论文论,更要看重申请者在科技前沿、攻克难题方面实际的业绩。”

  2011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得奖后,同样激起关于其身份的热议。香港大学教授金冬雁2011年在科学网博客中分析称:“由屠的落选可以看到,中国院士选举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有时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将焦点放在学术成就方面,将之作为压倒性的评选标准,应是两院今后的努力方向。人无完人,评院士主要应该评正面的贡献,不应扒粪和揪小辫。评院士的标准不应随心所欲,而要尽量客观。强调学风是对的,但抓住一点小事不放就过分了。”

  “过去会战研究更注重集体作用而忽视个人贡献,现在我们要强调两者都重要。有人说集体攻关这种模式过时了,实际不是这样,现在国际上很多大的项目也是靠集体攻关、多中心合作完成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重视每个人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每个人主观能动性就更好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两个积极性,这样去思考更有意义,更有活力”张伯礼说。

  2014年,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分别修改章程,按照新的规则,院士遴选减少至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最大程度避免非学术因素干扰;“谢绝”处级以上官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增加了“终选”机制,2015年的新当选院士将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将考察候选人在更广学术范围内的认可度。

  前述工程院院士表示,尽管诺奖的评判也有自己的倾向和立场,但从现状看,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体制还是有差距的,中国还有改进的空间,如何进一步增加程序的公开、公正、透明是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责编:刘国民

关键词:屠呦呦,三无,中医科学院,拉斯克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