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記錄很明確:無論哪一位候選人贏得總統大選,可以預計的是,他都將拋開競選中的激昂言辭,採取前任政府所採用的政策。美國將繼續與中國積極接觸,努力提升兩國在一系列對國際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的議題上的合作,減少分歧領域。 |
【美】韓 磊
中國已成為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挑戰者羅姆尼競爭中的主議題之一。盡管兩名候選人均試圖表明其對華強硬立場,但歷史表明,無論誰當選,他們都不會履行競選口號。中國觀眾在觀察美國總統候選人拉選票時一定要謹記這一點。此類政治語言是美國國內政治的一部分,旨在吸引美國選民,而非具體針對中國。這類政治語言也不應被錯誤地認作美國政府政策。總統候選人在選情極為接近的大選環境中所講的話並不代表其當選后的政策。
自20世紀70年代末與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以來,參加競選的美國總統總是妖魔化中國,以使自己與前任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然而,一旦成功當選,他們就會降低批評聲調,轉而採取更為務實、更具建設性的政策,尋求與中國在一些重大事務中加深合作。對待中國態度的巨大反差並不會損害美國總統獲得連任的機會。換句話說,在中國問題上,美國總統要“魚和熊掌兼得”。
在1980年共和黨黨內初選中,裡根和老布什都譴責“跛腳鴨”總統卡特作出的繼續與中國關系正常化的決定。裡根表示,他將支持與台灣重建官方關系。然而,就任之后,裡根和老布什都沒有試圖改變美國與台灣的非官方關系。
比爾·克林頓指責裡根和老布什“縱容”中國的“獨裁者”,強調自己將把貿易最惠國待遇與中國是否改善人權紀錄聯系在一起。然而,克林頓在當選后卻沒有這麼做,聲稱應該是時候對中國“採取新的道路”。
2000年大選,小布什總結自己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稱“中國是一個競爭者,而非戰略伙伴”。然而,小布什當選后卻將對華關系定位為“坦誠、建設、合作”關系。
在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期間,他對中國持有1萬億美元的美國債務表示不滿,要把中國稱作“匯率操縱國”。他還強調要在人權和知識產權問題上向中國施壓。在執政將近4年后,奧巴馬仍未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因此,盡管奧巴馬打出“改變”口號,他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延續”,至少在中國問題上如此。美國對華政策的框架依然未發生改變。
鑒於這一歷史趨勢,我們有必要將目前的選舉口號放入現實背景中去考慮。美國體系是一個開放、透明的體系,允許人們表達各種各樣的觀點。許多中國人並不喜歡美國政客在總統大選期間發表有關中國的言論。但我們需要了解美國擁有不同的國內政治環境以及政治替罪羊。
重要的是領導人掌權后的行動。在這一點上,歷史記錄很明確:無論哪一位候選人贏得總統大選,可以預計的是,他都將拋開競選中的激昂言辭,採取前任政府所採用的政策。美國將繼續與中國積極接觸,努力提升兩國在一系列對國際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的議題上的合作,減少分歧領域。與此同時,華盛頓將防范一個採取不利於美國利益政策的中國。美中關系至關重要,這一關系太過於重要,決不能故意走上相互對抗的道路。▲(作者Paul T. Haenle是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此文由王曉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