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置身中國,我現在比任何時候更加確信,當歷史學家回顧21世紀頭十年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經濟大衰退,而是中國的綠色大躍進。 |
相關鏈接:轉變,中國道路的歷史性跨越——從十六大到十八大(上)
(一)2012年就要過去了。
當瑪雅人的世界末日預言即將落空,西方在“震蕩的十年”為自己合上21世紀前十年書頁,中國用一個“不平凡”的十年,增強了一種新型發展道路的信心。
一家外國媒體這樣評述:“置身中國,我現在比任何時候更加確信,當歷史學家回顧21世紀頭十年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經濟大衰退,而是中國的綠色大躍進”。
毫無疑問,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轉型讓世界印象深刻。在一個人口比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加起來還要多的國家,面對世所罕見的艱巨繁重任務,面對世所罕見的復雜矛盾問題,面對世所罕見的困難和風險,進行一場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技術革命、社會革命,導引一場持久深刻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發展方式轉變,國家始終保持穩定,大部分人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種風險考驗從容應對——縱觀世界現代化歷史,可謂前所未有。
“中國果斷邁向小康社會主義的時機現在已經成熟。中國的轉型之路,標志著中國引領世界時代的真正開始。”
英國學者克裡斯·布拉莫爾的這個評語,或許有些夸大,但對一個奮力追趕現代化浪潮的民族而言,這樣的轉變,的確是一段意義非凡的“開始”。這個“開始”,超越了對發展速度的孜孜以求,意味著對發展倫理的新的詮釋。
“人”是現代化最為核心的部分。如果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為世界拓展出一條全然不同的“中國道路”,那麼,近十年發展倫理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目的的進一步明確,則向世界展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中國價值”。回首十年,正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讓那些預言“歷史終結”的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適應變化和自我修正能力”,中國的現代化歷程進入了一個新境界。
(二)許多西方史學家在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時,普遍有中國善於從困境中崛起的感悟。
從某種意義看,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一次現代化問題集中爆發的“炎症”。突如其來的疫情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暴露了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協調的深層症結,倒逼出一個國家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格局的歷史性轉型。回頭再看,這種轉型與其說是對發展方式的調整完善,不如說是對發展主體的重新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趕上世界”的強國夢想,讓億萬中國人總有隻爭朝夕的緊迫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個一度盛行於神州大地的響亮口號,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民族奮起直追的焦灼。正是在這種加速度的趕超中,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催生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也伴隨著日益突出的各種問題。“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一點不比不發展時少”,這樣的判斷,包含著對更高水平發展的理解,也凝聚著對更高層次問題的思考。
人沒了,發展還有什麼用?一場公共衛生領域的危機,讓我們深刻審視發展的本質。2003年夏,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提出,“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這一年金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確立為改革和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和原則。
20多年來奔馳在快速道上的中國列車,開始了新的出發。在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其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洞察、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回應了這樣的時代課題——
一個佔世界1/5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在現代化歷程中深刻彰顯“人”的基本價值,切實增進億萬人民的福祉?
一個處於全球社會主義運動低潮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如何在國家的發展中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踐行“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信念?
一種與西方社會制度不同的發展模式,如何在獨特的現代化道路上,維護經濟增長的道德性,保障社會發展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