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海外輿論

金融時報中文網:習李新政突破口何在? 

2012年11月28日11:06    來源:海外網    沈建光     字號:
摘要:面臨這些挑戰,唯一出路是加快經濟轉型,即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導向型轉變、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由制造業向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作用轉變。

后十八大的中國,進入“習李新政”時期。盡管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總體發展良好,取得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但全球金融危機也改變了中國的外部環境,不僅出口減速,而且面臨巨大壓力﹔此外,經濟結構調整緩慢,高投資低消費、工業增速快於服務業、部分行業存在“國進民退”、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急需解決。

面臨這些挑戰,唯一出路是加快經濟轉型,即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導向型轉變、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由制造業向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作用轉變。這些轉變,需要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結構調整、要素結構調整﹔具體改革來看,又有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西部發展、高技術與新能源以及低碳經濟、國企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改善民生等等。

如此多的任務應該從哪一點下手,或者說哪一點是政策核心呢?正如李克強所說的“深化改革,千頭萬緒,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積極尋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就會事半功倍。”那末,什麼是突破口呢?是打破壟斷嗎?是政府體系改革嗎?是國企改革,鼓勵民營經濟嗎?是城鎮化嗎?是要素市場開放嗎?或是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嗎?這些都很重要,但筆者認為,新一屆領導層的經濟政策應該以還富於民作為突破口。

今后,中國經濟繼續增長的動力必須由投資轉向消費。隻有政府把財富還給居民,使得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增加,讓居民自己主導消費,而在驅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貿易中,最穩定、最長效、最可持續的拉動力是國內居民的消費﹔而居民消費率上升以后,即消費需求增加后,企業則會相應加大相關領域的投資,資金也會真正往稀缺的、投資收益率高的地方跑,而不是由政府主導的投資,形成良性的持久的經濟增長。

而需求結構由政府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調整,也可以抑制投資沖動,解決國進民退的問題。之前,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政府代替市場主導投資,採取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盡管這對於應對外需下降對經濟的巨大影響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過度投資造成了國企大幅擴張產能,投資的邊際回報率不斷降低。“十一五”期間,中國的投資率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26.2%,遠遠高於“十五”期間20.2%、“九五”期間11.2%的增長水平。

城市化的核心也就是使農民轉變成市民,提高勞動生產率,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務。而由於歷史原因,中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割據,是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制度缺陷在於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善,流轉制度不健全,農民不能享受土地增值帶來的收益,而戶籍制度令農民工落地難生根。同時目前的社會保障稅制度又對民工保護不足。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本是為補償經濟發展過程中被削弱的保障功能,然而現在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便攜性差,使大批社會保險資源沉澱下來,這不僅是對農民工享有社會保險權益的侵犯,更是另一種形式上的社會不公。

而且收入差距的擴大更不利於消費率的提高。2011年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相差3.13倍。而據商務部的調查顯示,佔全國人口10%的最高收入群體消費傾向隻有0.66,10%的最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高達0.99。而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率是遠遠低於低收入者的。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