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溫其手,暖其心,明其生存狀態,供其生活所需。把“溫暖”送到點上,把工作做到心裡。 |
據報道,發生民工凍死事件的鄭州中州大道已全線禁止民工住宿,有關部門為民工准備了提供基本住宿和避寒的安置點。但現實中民工並不領情,他們表示,自己並非無家可歸,而是露宿高架橋下更容易找到活干。
罕見的極寒天氣現身各地,做好特殊群體在寒冬中的救助幫扶工作,體現了整個社會的關懷,也是政府必須承擔起來的責任。但有時事情卻並不如想象的那麼簡單,“送溫暖”在現實中卻時常遭遇了受助者“不領情”的尷尬。
本來是件溫暖民心的好事情,卻做成了上下難以對接的“無用功”,這就對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助工作既要及時,也要更加精確。及時送達是責任所在,明白需求則更加彰顯真情。
事實上,以往那種“送油送面”的單向幫扶救助,已經難以滿足群眾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寒冷冬天的救助工作也應該“精確制導”。明確受助者的相關訴求,尊重受助者的話語權,摒棄高高在上的姿態,讓救濟工作彰顯人性關懷的內涵。
具體說來,要實現公共救助與群眾需求之間的暢通,不僅關系到社會救濟能夠提供多少資源,更是對救助工作細節的考驗。以責任之心對待民生工作,以平等之心對待需要幫扶的群眾。溫其手,暖其心,明其生存狀態,供其生活所需。把“溫暖”送到點上,把工作做到心裡。
更為重要的是,要改變原來的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緊急式救助,彌補救濟短板,探索為需要者提供常態化的生存保障。建立固定的收容救助場所,使流落街頭的人在需要時能有個穩定的去處﹔推薦就業崗位,讓身處底層的人不被社會所拋棄。說到底,救助幫扶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拷問社會的良心,也考驗著政府的智慧,絕不是“授人以魚”那麼簡單。(作者系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