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雖然常識談得少了,不是因為不需要了,而是更需要去明辨了。 |
2012年的年終故事中,我們選擇去解構“中國夢”,並尋找到一個北漂的原子家庭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就像你我身邊的每一個人,有自己朴素的夢想,有自己有關於戶口、生養、教育和生活的種種糾結,在提及孩子時,這個30出頭的媽媽說了一句話:“我不希望兒子以后成為多麼多麼的成功人士,我隻希望他長大后是個懂常識、有責任心的人”。
常識二字,於這一時代千金重。當意識到常識是稀缺資源,就必然有知識分子和媒體在致力於發現、尋找或者制造並普及著多樣的“常識”,論及常識的書在這兩年更不鮮見,比如2009年梁文道的《常識》,被譽為改變世界歷史的托馬斯·潘恩的《常識》也再度被熱捧。
與當下的中國,常識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很復雜,也可以很簡單。在改革開放已經34年的當下,對於社會發展狀態的判斷有很多種,知識分子有一種,政府有一種,民眾可能還有另外一種源於自身的朴素認知,而其中的共通性,除了對於“問題”的承認外,很難再言及其他。
於國家層面而言,改革時代問題多是常識,而如何改革,改革走向何處則是需要尋求共識指出。
於普通民眾而言,十八大召開后新一屆領導人一段有關“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的“中國夢”表述讓百年前知識精英們骨感的強國理想開始有了普羅大眾的體溫,至少從言語中開始觸及普通人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的現實解構。夢想是給予希望,現實則是每個人都需要從“改革時代問題多”的大環境之下,遵循一種尊重常識的理念,尋找一種能為時代和個人都接受的平衡。
常識可以理解為“人之常情”,與人的尊嚴有關的一切。對於孩子,不得動輒打罵,學校教育中的以暴施教應為教師常情和底線,溫嶺幼師虐童、邢台8歲兒童未完成作業遭扇耳光須對做人常識為拷問。對於城市建設者,行業有差別,對勞動尊重則應被強調,進城務工人員在公交車因衣著不夠潔淨遭市民冷嘲熱諷作為新聞出現,是否會有人會感恩城市中幾個月便拔地而起的樓房商圈就是這些人在烈日下勞作的結果。對於奮斗的城市白領,不讓“戶口”們成為選擇的桎梏當是常識,當不用怕更換工作少繳了一個月的公積金和稅收就怕失去購房、購車的資格,不用怕房東突然那天敲門說“請盡快搬走,房子不租了”,不用怕買了房子、生了病就變成入不敷出的“*奴”,對基本生活尊嚴的追求,應被尊重也必須被尊重。
於政府,執政者和與權力相關的各個機構,操作透明,“權為民所賦”,主動地接受民眾的監督應是常識。被逼出來的透明有水分,被晒出來的反腐消費社會信任,信任缺失如大廈之將傾,基於此,社會管理中的城管打人、蓋章跑部的種種亂象就該摒棄。
常識易言,共識難成,如果可以就什麼是常識達成共識,是比對問題注解、辯解和美化更有價值的探索。什麼時候媒體不再一次次地用狄更斯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去套用時代和國人的糾結,也就是常識真正回歸的時候了。
2012年,雖然常識談得少了,不是因為不需要了,而是更需要去明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