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過去的百年中,我們的教育、觀念、文化等太偏重決定論,以為“辦法總比問題多”、“人心齊,泰山移”,過分依賴急功近利式的解決方案。總以為找到了靈丹妙藥,把握了絕對真理,可哪一次不是以盲目為開始,以悔恨為結束呢? |
中國在高速發展中,需要更多借助科學的力量,但應始終保持警醒:我們掌握的是不完全的知識,所以必須有所敬畏,要用審慎、謙卑、斯文和包容的方式提出看法,並為爭議預留下充分的空間。
“對於南方居民而言,已經習慣冬季的濕冷氣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導致居民身體的不適應。”近日,網友熱議南方冬季供暖話題,某市建筑研究院設備總工程師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發表了上述高論。(據《時代周報》報道)
南方冬季是否應供暖,這是一個科學問題,值得各方爭議,可竟然出現“南方人習慣濕冷”這樣冷酷的聲音,值得人們警惕。
首先,這只是個人感覺,未經實驗,怎能充為論據?第二,南方人耐濕冷與冬季長年不供暖之間,孰為因果?第三,習慣濕冷就理應不供暖嗎?先民們習慣茹毛飲血,難道今天我們也要拒絕熟食?
不否認,南方供暖存在現實困難,供暖設備使用效率低,易造成浪費,這可以通過市場、社會協商、政策博弈等解決,不能隻考慮一方面合理性,無視另一方面合理性。人類社會是典型的復雜系統,內部異常紛繁多元,面對公眾的意見,應堅持懷疑論的立場,而非決定論。
遺憾的是,在過去的百年中,我們的教育、觀念、文化等太偏重決定論,以為“辦法總比問題多”、“人心齊,泰山移”,過分依賴急功近利式的解決方案。總以為找到了靈丹妙藥,把握了絕對真理,可哪一次不是以盲目為開始,以悔恨為結束呢?
事實是,決定論絕非科學,因為科學本身在不斷進步,受認識能力、認識工具等因素制約,我們今天以為絕對正確的東西,在明天很可能就是絕對謬誤。所以,必須留有余地,不要為將來留下遺憾。
中國在高速發展中,需要更多借助科學的力量,但應始終保持警醒:我們掌握的是不完全的知識,所以必須有所敬畏,要用審慎、謙卑、斯文和包容的方式提出看法,並為爭議預留下充分的空間。我們必須明白,在科學面前始終要有一道鴻溝,那就是以尊重人、服務人、關懷人為旨歸,它隻能為人道和進步而服務,絕不能成為反人道、反進步的借口。
所以,當“南方人習慣濕冷”這樣刺耳的聲音響起時,我們應深刻地反省與檢討,因為經歷過那麼多苦難,僭越的噩夢仍未遠去,可該怎樣防止它再一次將我們帶入集體的災難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