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交通新規,實施第一天就遇到這麼多問題、遭遇如此多的反對,有關部門的決策力和法規的權威性無疑受到了極大挑戰,政府部門和法規都被推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
這兩天微博上最熱鬧的事兒,莫過於吐槽“闖黃燈”新規(闖黃燈也要被罰款扣分)。可以說,很少有一條交規在實施后遭遇過這麼大的質疑聲和反對聲,引發如此大的爭議。並非因為其嚴苛——比這嚴厲的法規多多了,交規關系人的生命安全,理應嚴苛,民眾支持嚴苛——而是因為它反科學的嚴苛,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可能造成更大的問題。
歸納起來,公眾對闖黃燈新規的批評和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難以操作,正如有網友所言,違背了牛頓第一定律,因為行車有慣性,很多時候根本無法看到黃燈就能剎住車﹔其二,很多地方綠燈並無倒計時,黃燈時緊急剎車易引發追尾,施行新規首日網上就有不少網友訴說了黃燈時剎車被追尾的經歷﹔其三,黃燈本就是一個緩沖區,闖黃燈就罰款讓黃燈形同虛設﹔其四,很多人擔心闖黃燈被扣分,綠燈恐懼症下會提前減速等黃燈,加劇了本就嚴重的城市擁堵﹔最后,此規定可能違法,因為按法律規定,黃燈是為警示,紅燈才是禁止,按闖紅燈處罰闖黃燈涉嫌違法。
一個交通新規,實施第一天就遇到這麼多問題、遭遇如此多的反對,有關部門的決策力和法規的權威性無疑受到了極大挑戰,政府部門和法規都被推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對於這些問題,有關部門在訂立規則前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如果在規定出台前,相關部門作了充分的調查和研究,充分聽取了專家意見,並經過公共討論,這些問題肯定會在立規之初就被提出來,不至於遭遇這種實施后的執行困境和尷尬。無論是立法,還是規制,之所以要開門讓公眾參與,除尊重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外,更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吸納民智和最大限度地減少爭議。公眾盡早參與討論,不僅能發現問題,也能將各方意見盡早在博弈中融入法規,避免執行后的爭議和反對。閉門立法,法規在實施后必然會遭遇極大阻力,被排斥在立法之外的民眾,會在法規實施后以不合作、不服從、不遵守等方式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