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史上最嚴交規”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最具爭議的是闖黃燈扣6分,扣滿12分就要再學習,司機還會面對介於20元至200元人民幣(3.92至39.20新元)的罰款處分。一旦大家都適應了新局面並享受改變后的有序感,回頭再看看這些爭辯,或許會覺得一切都值了。 |
【海外網1月5日報道】“闖黃扣6分”的新交規,成為2013年開年熱議話題。新加坡《聯合早報》昨日發表文章,稱中國的“闖黃開罰”措施其實來得太晚。
文章說,2013年,中國出現第一個紅火詞:“黃”。
中國“史上最嚴交規”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最具爭議的是闖黃燈扣6分,扣滿12分就要再學習,司機還會面對介於20元至200元人民幣(3.92至39.20新元)的罰款處分。
微博上不少人抱怨新規“腦殘”,因為綠變黃的剎那間讓司機很為難。如果沖過去,很可能就闖了黃燈,如果緊急剎車,很可能導致追尾事故,如果把車速放慢,又可能造成交通擁堵。
更有者提出,如果闖黃燈就等同於闖紅燈,那黃燈就等於紅燈,不如干脆取消黃燈,剩下紅綠兩燈就好,有網民甚至調侃,闖黃燈違背了牛頓第一定律。
還有網民科學化地提出:“司機平均反應時間1秒,不同剎車距離的結果是:離線5米、黃燈亮、100%闖燈﹔10米時、85%闖燈﹔20米、58%闖燈...20%是沒有反應過來就闖了,80%是反應過來了但剎車距離不夠。結論:隻有烏龜才不會闖黃燈”。
霎時間,黃燈紅了,從交通問題延伸成多層次的社會課題。乍聽之下,那些抱怨和調侃既具娛樂性也具說服力,但再仔細想想,如果大家都能在紅綠燈前有意識地放慢速度、謹慎守法地開車,闖黃燈的問題根本不會存在,闖黃燈該不該罰頂多只是個偽命題。
司機駛到十字路口或紅綠燈之前,本應減速並做好綠燈變黃燈的心理准備,那隻踩著油門的腳,要隨時鬆開油門或換踩剎車器,這都是司機該有的基本警覺性。隻要所有人都照做,一遇到綠轉黃,司機在正常狀態下應有時間反應過來,也不會釀成追尾。車頭如果過了停止線,隻能開過去,車頭若還沒過,就得停下,要化解黃燈尷尬並不難。
但是在北京經常看到的情況是,司機一看到綠燈轉黃燈,第一反應不是腳鬆開油門“慢、慢、慢”,而是腳猛踩油門“沖、沖、沖”,每一輛車幾乎齊頭“嘩啦嘩啦”地刷過去,就是這種黃燈加速的進攻型開車行為才最要命。交通擁堵是許多司機見黃就沖的借口,但不足以給闖黃燈的行為提供有力的法律論據。
據中國媒體引述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去年1月至10月,中國全國因闖紅燈肇事導致交通事故4227起,共造成798人死亡。2011年,全國因不遵守交通信號違法行為導致交通事故4768起,共造成6143人受傷、1175人死亡。在導致道路交通事故最多的違法行為中,違反交通信號位居前10位。
同個時候,中國駕駛人數量正在呈幾何級數增長,中國截至2012年10月的機動車保有量為2.38億輛、機動車駕駛人2.56億人。中國在逐漸發展成汽車大國,但司機的安全意識顯然跟不上。
《廣州日報》的一篇報道就引述專家指出,中國從自行車王國向汽車王國驟然轉變,多數人汽車社會觀念和文化尚未建立,這是導致人們漠視交通規則的重要因素。然而,汽車的碰撞和自行車的摩擦不可同日而語,高速行駛的汽車,加上駕駛人麻痺大意,正像一顆隨時可能被引爆的炸彈,會傷及路人和其他駕乘人,並危及自身性命。
從人身安全的角度看,闖黃開罰的措施其實來得太晚,再不立法管控和約束,肯定要出更多狀況。如果紅燈開罰是要嚴懲已具體構成的違法行為,那黃燈開罰是要遏制潛在的違法行為,目的是要糾正司機見黃加速的壞習慣。
當然,當局在執法過程中必須做到公平公正,不讓任何人享有特權。當局也可參考公眾的反饋和建議,在交通燈設立更多的倒計時信號,讓司機能夠更好地判斷是開過去還是停下來。
涉及民眾權益的闖黃燈新規在實施前沒有足夠的鋪陳和討論,在實施后引起民意反彈和質疑,雖然有損立法的執行威信,但不損立法的合理性。
任何生活中的細微改變,在過渡期和適應期都讓人難受,更甭說是從上至下推動宏觀的政治、經濟或社會改革,因為各種方便和利益都不再享有。但必要的改變和改革還是貴在堅持,“想快就快,想走就走,想拿就拿,想跑就跑”的既定思維必須改變,而且是整體地改變。
一旦大家都適應了新局面並享受改變后的有序感,回頭再看看這些爭辯,或許會覺得一切都值了。
(原題:中國式闖黃燈。作者沈澤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