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辦示范點,首先是政府有了錢。有了錢,要用於向農村的轉移支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撒胡椒面,每個村都投資一點。另外一種是集中資源辦大事,將各種政府資金集中起來投資到幾個示范村,可以在很短時間極大地改變村庄面貌。兩種辦法各有利弊,前者公平但沒有顯示度,看不出政府惠民政策的績效,后者有顯示度但不可復制且不公平,少數村擠佔了其他農村的政府轉移資源。 |
新農村示范點建設蓬勃發展的新聞,幾乎每個省、市、縣都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上級政府選定的示范點,都由政府投入巨資打造,幾年時間,舊村換新顏,農民居住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但因為政府資金有限,不可能在其他村庄復制推廣,這實際上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所以,相應的蹲點調研也成了形式。
辦示范點,首先是政府有了錢。有了錢,要用於向農村的轉移支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撒胡椒面,每個村都投資一點。另外一種是集中資源辦大事,將各種政府資金集中起來投資到幾個示范村,可以在很短時間極大地改變村庄面貌。兩種辦法各有利弊,前者公平但沒有顯示度,看不出政府惠民政策的績效,后者有顯示度但不可復制且不公平,少數村擠佔了其他農村的政府轉移資源。
辦示范點,來自政府政績形象工程的需要。每個地方都要打造幾個鮮靚的可供上級、外人和媒體參觀的典型。示范點辦在哪裡?一是辦在交通便利之處,這樣有顯示度。二是辦在領導聯系點,這樣各部門轉移來的資源,領導知道,領導對部門就有好感。
領導人聯系村的制度,是一項極具中國特色的制度,過去叫做“蹲點”。省、市、縣主要領導每年必須到下面蹲點,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蹲點首先是了解勞動人民的辛苦,其次是解剖麻雀。人民公社時期,計劃經濟結構簡單,社會細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一個麻雀解剖好了,其他麻雀的情況也就了解了。大的決策就比較靠譜。在人民公社時期,蹲點是硬任務。即使省委書記,無論多麼忙,一年也要拿出一個月左右時間到農村,到工廠蹲點搞調研。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復雜性增加,僅僅憑借在一、兩個地方的蹲點,並不能獲得可以復制推廣到其他地方的經驗,難以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領導人必須多點多面地調查思考然后決策。結果是每個地點的調查都可能成為走馬觀花。過去的蹲點是不可能的了,變成一年去看一次。前呼后擁大批官員陪同,無論如何是解剖不了麻雀的。示范點變成上級出錢建工程的慈善事業。在政府投資下面,示范點的硬件有了大改善,機制卻沒有建立起來。聯系點和示范點與省市縣主要領導的決策完全沒有關系。聯系點因此隻剩下形式。
隻剩下形式的聯系點為什麼還要有?因為過去有群眾路線的傳統,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對了解農村基本情況形成正確決策有幫助,且具有政治正確性。當前一些領導干部很少與生產實踐第一線打交道,也缺乏對農村實際生活的體驗,通過聯系點,可能增加他們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問題隻在於,省、市、縣的領導,是要通過農村聯系點了解國情,從而有助於形成正確決策,還是將聯系點搞成不可復制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若領導人熱衷於后者,將有些麻煩。若是后者,中國人民就可能從中受惠。(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