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外的很多城市,以及中國香港、台灣,都有專門放映文藝類影片的影院或場館,甚至有專放老電影的場次。為了培養和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為了鼓勵電影業者多拍有文化含金量的影片,政府對這些影院場館還有一定的經費補貼。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借鑒嗎? |
報上看到,獲得五項奧斯卡獎的《藝術家》在最近引進后,公映時竟然遭受票房“滑鐵盧”。從網上觀眾的反映,也可見一斑:有的觀眾說,專程買票去看,竟發現場子裡隻有四位觀眾﹔也有人說,竟自己一個人看了一次“包場”。有人說,放映沒幾分鐘,觀眾鬧了起來,說怎麼是黑白片?甚至有的影院放映員也誤認為影片中的“默片”是自己音響設備壞了……鬧的烏龍,不一而足。
微博上對這個問題討論很多,對所以會“滑鐵盧”的原因也各有各的看法,歸納下來,多半認為這是發行方失誤造成的。
這些年來進口電影品種面越來越窄,唯“票房”是圖的傾向也愈演愈烈,除了美國大片,鮮見其他國家的影片。所謂美國“大片”,也以科幻、打斗、槍戰、神怪之類的為主,雖然拍攝技術上發展很快,但內容相對貧乏、趣味也不高。似乎電影隻需要刺激、搞笑、娛樂,它的文化熏陶、人性教育、美學陶冶、社會道德培養等等方面的功能都萎縮了。中國人了解世界的這個電影窗口也越來越窄了。這種精神上的“偏食”造成了偶爾引進一部品位和藝術性較高的影片,很多觀眾已經不關心也不會欣賞了。
還有一個大家談得較多的原因是,這樣的好片子,引進卻在它獲獎一年之后,完全不像那些所謂“大片”,在首映前做足宣傳,然后全球同步上映,我國也一步不落。一年前對《藝術家》的宣傳,人們已淡忘,那些喜歡和急切想看的觀眾,早已退而求其次,在網上下載或搜碟來先睹為快了。誰有耐心等到今天!
這樣的藝術片又在這樣一個時期上映,關心市場的發行部門應該預計到票房不會有優勢,那就應該加大宣傳的力度才是。可憐的是,影院在上映前幾乎沒做什麼宣傳,以致到網上有人討論了,有的鐘意於此片的觀眾才驚呼:“《藝術家》上映了?在哪裡?我怎麼不知道?”對不了解此片的觀眾,影院也不做引導,居然連放映員都不知道這是講默片時代故事的電影,就這麼任其“滑鐵盧”下去,也是一怪事!
是的,即使在歐美一些電影大國,這一類藝術性較高的影片觀眾也屬於“小眾”,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這“小眾”的數目也不會少。要不,怎麼在電影節上的外國電影周展映,多半不是美國“大片”,卻會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呢?還有,喜歡這一藝術類影片的許多中老年觀眾,近年來越來越高的電影票價已使他們與電影院無緣,這又生發出另一個問題:一面是想看的觀眾對高票價望而生畏﹔一面是寧可放映一場賣幾張票,也不願把票價降下來。這又是一怪相。
國外的很多城市,以及中國香港、台灣,都有專門放映文藝類影片的影院或場館,甚至有專放老電影的場次。為了培養和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為了鼓勵電影業者多拍有文化含金量的影片,政府對這些影院場館還有一定的經費補貼。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借鑒嗎?
我並不是說《藝術家》就是什麼藝術上超高水平的影片,也不一定在國外獲獎的影片一定就是非看不可的經典,我只是擔心,這次《藝術家》遭到滑鐵盧,反而給某些機構找到借口,以后連這樣的影片也不引進了,我們觀眾就更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