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馬宇:破除壟斷給民營企業空間

2013年01月14日09:06    來源:海外網    馬宇    字號:
摘要:三令五申的鼓勵和支持政策,從來都沒有真正改變民營企業的地位,如要享受“改革”這一最大紅利,唯有從破除壟斷,給民營企業空間開始。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最根本的動力源(5.27,-0.22,-4.01%)在於市場活力的激發,其中的主要表現,就是民營經濟的崛起。時至今日,民營經濟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對就業的貢獻超過80%,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有活力並且還是最具潛力的市場主體要素。

但遺憾的是,雖然民營經濟發展迅速、貢獻良多,但總體生存和成長環境仍然難如人意。甚至可以說,民營經濟至今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獲得應有的地位,不能享受應有的市場准入權、平等經營權和公平競爭權。近年來,民營企業的經營困境乃至去實業化趨勢,固然有國內外市場的因素,但根本上說來還是體制原因。雖然不能說完全是由於“國進”導致了“民退”,但國有資本在重要領域的長期壟斷、對於生產要素資源的控制以及政策優惠的得天獨厚,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營經濟的上升空間。

最為明顯的是眾多重要行業的國企壟斷。金融、電信、能源、交通等行業,仍然被少數幾家國企獨佔,民間打破壟斷的呼聲日益高漲,甚至中央也三令五申,但壟斷依然如故。

早在2005年2月19日,國務院即發布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但難以推進。

5年之后的2010年5月7日,國務院再發《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清理和修改不利於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培育和維護平等競爭的投資環境”。然而,直到2012年年初,溫家寶總理才嚴令有關部門一定要在上半年“把實施細則制定出來”。如今,42個實施細則也出齊了,但這些壟斷領域的開放依然遙遙無期。這令我們不由得想到,最近李克強副總理提到的,改革“不僅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更多方面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

行業壟斷不僅僅是縮小了民營資本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制約了民營企業的上升通道。壟斷導致的行業水平低不只是傷害了本行業,大大損害了消費者福利﹔同時其效率低、成本高、服務差會直接轉嫁給其他行業和企業,也制約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民營企業由於其所處的地位更加深受其害,融資難、物流成本高等頑症就是鮮明體現。

近年來,關於國有企業的爭論很多,有人質疑國企享有特權,利用行政支持壟斷某些行業,並享受土地、資源、融資、稅收等方面的補貼和優惠,破壞了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有人說國企是中國公有制經濟的支柱,為國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不是壟斷過度,而是壟斷還不夠,要“理直氣壯地發展國有經濟”。或許國企民企孰優孰劣無從比較,或許不管哪一方說得再有道理另一方也可以堅決不信,但平等競爭總是基本前提吧?開放市場、統一規則、平等競爭,是市場經濟的要義﹔讓所有企業充分、平等的競爭,對所有企業都是公平的,對行業、國家和消費者也是最有利的。相信那些力挺國企者也不是一定認為國企就該享有特權、就是要排除其他企業的競爭吧?這是常識,也是原則,還是底線:即使在中國的市場經濟中,國企也不應有特權,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所以,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決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具體鮮活的深層內涵。“改革還是最大紅利”,通過深化改革給予民營經濟以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平等競爭的制度環境,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可限量。而這也是中國經濟的根本希望所在。(來源:商界評論)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