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台灣網友:兩岸古厝文風世代相傳

2013年01月16日14:02    來源:中國台灣網        字號:
摘要:這兩幢分位於海峽兩岸客家庄的古厝,不論建筑、楹聯、家訓皆充滿人文之美。張應謙命名“留余堂”,是取“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之意,要求子孫給別人,也給自己留點余地。

苗栗縣網友何來美日前赴大陸進行學術交流,對大陸一幢舊圍屋“留余堂”流連忘返,引發諸多感悟。何來美今日在台灣《旺報》刊文章表示,兩岸交流曾阻隔多年,政治制度亦有別,但從這兩座古厝所展現崇文重教的文風,卻是一樣的,且世代相傳,源遠流長。

全文摘編如下:

最近到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進行學術交流,為學院宿舍“亮湖樓”旁的一幢舊圍屋“留余堂”流連忘返。這座圍龍屋是清道光7年(1827年)張應謙所建,至今已近200年,出過7位舉人,且傳出“兄弟父子同登科﹔三代官費,博士家聲”的佳話。

看了這座充滿翰墨書香的古厝,讓我聯想到台灣新竹縣關西鎮的“高平堂”,這幢范朝燈所建的二層樓三合院,也傳出“十子登科”佳話。在半個多世紀前,他的十子除老五范光銘台大畢業,留在家鄉服務外,另外9子分留學日本、美國,有3位博士、2位碩士、5位高考及格。

這兩幢分位於海峽兩岸客家庄的古厝,不論建筑、楹聯、家訓皆充滿人文之美。張應謙命名“留余堂”,是取“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之意,要求子孫給別人,也給自己留點余地。范朝燈建的“高平堂”,與呈U字型的舊屋,連接成口字,有大口之家,親親密密,圓圓滿滿之意,內有10間套房,也盼兒子能榮歸故裡,晚年落葉歸根。

“留余堂”門前有半月池,寬敞禾坪,豎立著7座楣杆,代表出了7位舉人﹔三代博士則是清宣統進士張淑皋、其子張資洪、其孫張天開,分至日本、美國、英國留學。

清朝光緒年間,廣東學政臣江鳴鑾為《留余堂試草》作序,曾贊:“粵之文,嘉應為最,而張氏尤為嘉應之名族也!”中國現代言情小說鼻祖張資平,也是“留余堂”裔孫,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貴夫人,曾以手捧張資平的小說及張愛玲的散文為時髦。

1956年“十子登科”事跡,引起考選部長史尚寬重視,他引《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故事,贈一塊“燕山媲美”匾額向范朝燈祝賀。意指五代時期的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中進士,報效國家﹔范朝燈就是“現代竇燕山”,教子有方,足以媲美。

“留余堂”標榜書香門第的楣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在人民公社期間,半月池也被集體化,一度塘水渾濁,臭氣四溢。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經濟起飛,不僅“留余堂”子孫紛紛捐資,重建楣杆,清浚池塘,恢復當年風貌﹔梅州市政府也認為“留余堂”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列入文化資產保護。

“光宗耀祖,兄友弟恭”范朝燈93歲高齡辭世時,以此庭訓勉勵兒子,如今兒子晚年紛紛回到“高平堂”居住,常一起開伙,共敘兄弟情。

“積善之家,荊樹有花兄弟樂﹔讀書為業,硯田無歲子孫耕。”“留余堂”世代以此門聯勉勵子孫﹔而“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潤字生香”更是“留余堂”文風的寫照。

兩岸交流曾阻隔多年,政治制度亦有別,但從這兩座古厝所展現崇文重教的文風,卻是一樣的,且世代相傳,源遠流長。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